第253章巡视造船厂

第253章 巡视造船厂

视察了采木场,慰问了采木场的工人后,赵桓便又带着沈与求,在一百翊卫军的护卫下,顺着滦河,蜿蜒南下,在初六的时候,终于抵达了滦河入海口的造船厂。

造船厂的规划,是滦州所有的矿场工厂中,规划最早,也是最早开始动工的,厂区也是最早建设完成的。

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在去年十一月份的时候,整个造船厂的厂区,就已经基本上建设完成了。

整个造船厂占地面积一百余亩,拥有海河入海口的一个大型天然码头,七个小型码头。

码头后面,直接连接着一大三中四小,总共八个大中小型的干船坞,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八条船只。

最大的船坞,可以建造五百到八百料级别的船只。中型船坞,可以建造两百或者五百料的船只,最小的船坞,也能建造一百料或者两百料的船坞。

也就是说,整个造船厂,可以建造的最大的船只,为八百料的船只,但同一时间只能建造一条,除了最大的那个船坞外,其他的船坞,都没法建造。

但五百料的船只,却可以同时开建四条,有一大三中总共四个船坞,可以建造。

两百料和两百料以下的小船,就是所有的船坞,都能够同时建造了!

而每个船坞后面,都连接着一个木料区,建造船只所用的木料,就堆放在木料区内,进行干燥处理。

湿木是没法直接用来建造船只的,必须得进行干燥处理,等木头的水分蒸发的差不多了,变形走样也已经变形走样完了,那时,长而直的原木,才可以用来作为船只的龙骨。

每条船都会有一条龙骨,就是船上最长的那条线所在的脊梁骨!龙骨的长短,决定了整个船只的长度,龙骨的强度,同样也决定了整个船只的强度!

可以说,龙骨就是整条船上,最重要的部分!

造船的时候,最先下的料,就是龙骨!

而且必须是一次成型的龙骨,不能有任何的损伤和断裂纹,以及拼接!

任何的断裂为,都可能导致整个龙骨的强度受损,从而让整个船只的强度大为下降,甚至于在航行中,直接折断成两截,都有可能!

在后世,赵桓可不止一次的在网络上,看到过在海上航行的商船,突然断成两截,然后葬身海底的新闻报道!

最出名的就是倭寇的那条三菱重工建造的九万吨级的集装箱商船,在也门海外,拦腰折断,变成两截,连同它上面装载的四千五百个集装箱,一起沉进了大海!

事后调查,商船拦腰折断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龙骨断裂,船体折断!

由此可知,龙骨对于一条船只的重要性了!

而在木料区的后面,则是造船工人居住的工棚。

工棚有好几个,成片成片的,都是两层高,活动板房样式的简易工棚,每个船坞后面都有一个工棚区,居住着那个船坞建造船只时,所需要的所有工人,木工、铁匠等等。

而除了这八个与船坞一一对应的工棚外,还有船厂的管理人员,保卫人员,以及后勤食堂的工作人员等等。

这些工人,也都有专门的工棚区以及办公场所。

这些工棚区和办公场所、行政场所,都围绕着海河入海口的那八个码头,八个船坞,分散建设着。

如今,虽然八个船坞里,都还没有正式开工,连一个船坞,一条龙骨都还没有开始铺设,但是这些配套服务于整个造船厂的工棚区、办公区以及食堂、便利店等等配套设施和建筑物,却都已经建设完成了!

工棚区是活动板房式的两层简易工棚,办公区同样也是两层的活动板房的样式,就连食堂,都是简易搭建起来的,没有砖没有墙,只是一排排竹子,对剖开来,然后挨着插在地上,打进地里,支撑建设起来的工棚。

比起要住人和办公的工棚来,食堂的建设,可以说是更加的简单!大冬天的,那屋外的寒气,就从那些缝隙里,哗哗哗地往里面吹。

若不是食堂本就是生火做饭的地方,温度比较高的话,人呆在里面,铁定受不了!

工棚区和办公区的工棚,虽然比食堂稍微好点,中间以竹子作为筋骨,外面糊上了一层黄土,勉强的可以遮风挡雨,但是在赵桓看来,也还是太简陋了一些。

看上去,那些工棚和办公区的房屋,似乎随时都像要垮塌一样!

不过,现在也只能将就着住一下,等撑过这段艰苦的创业阶段后,后面慢慢的,这些工棚、活动房,自然是全都要换成新的,即便不是垒砖的,至少都要是土夯的建筑物吧!

银钱,赵桓不缺,有彩票、自来水公司等几个商业作为后盾,赵桓可以说是日进斗金,即便没有滦州和特别行政区本地的税赋收入,赵桓也勉强的能够撑起滦州这边的三场一厂的基础建设,他现在欠缺的,是时间,是人口!

从大宋境内的河北路、河东路等地,招募的流民,如今已达到六万多人了,可以说,河东河北等地,稍微强壮一点的流民,基本上都已经被赵桓一网打尽了!

可对于赵桓来说,海河榷场的建设,需要人手,滦州边境防御线的工程,需要人手,三场一场的建设,以及建设完成之后,进行生产作业的时候,同样也需要人手!

区区六万多人,东分一点,西分一点,撒下去,却是连浪花都没见着几个!

而且,招募来的这六万多汉人,虽说都是从流民中招募来的,但家里也可能还有父母子女,甚至在招募的时候,有些就已经是拖家带口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招募的六万丁口,背后牵扯的可能就是六万户,十几万,甚至可能更多的人口!

而整个滦州呢,原来当地的户口数,加在一起,也不过才一万户,丁口十余万人而已!

而北迁进入滦州的汉人,虽然分散在三场一场,以及滦州边境防御线的工程建设之中,还没有出现在滦州三县的城镇里,也还不存在跟滦州本地人抢夺土地的纠纷和矛盾冲突。

但是,悲情啊进入滦州的汉人,人数已经超过三万,安顿下来之后,这三万汉人,很有可能就会变成三万户!

这样一来,汉人的户口数,可就一下子比滦州本地的户口数,还要多了!

虽然现在,北迁的汉人,有工做,不需要跟滦州本地人去抢夺土地,但是将来呢?

将来,北迁的汉人,每个月拿到手的工钱,都有一贯多,甚至是两三贯,五六贯!

如此一来,这些北迁的汉人,注定会越来越富有,而滦州本地人呢,如果不加入到工矿场中去,成为产业工人,仅凭着他们现在手上的那些土地的产出,收入注定将会越来越少!

嗯或许,他们的收入可能会比现在增多,但跟那些北迁的汉人比起来,却是越来越少!

如此一来,免不了的,双方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甚至演变成激烈的社会对立的情况。

只是,三场一厂,滦州未来的四大经济支柱,除了伐木场,其他的采石场、泥炭场以及造船厂,出于保密的需要,赵桓却几乎都不可能从滦州本地招收工人!

甚至于就连伐木场,招收本地工人的可能性,都不会很大!

毕竟,伐木工基本上是要在整个滦州境内流动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撞进了采石场或者泥炭场,或者隐藏在滦州境内的秘密军事训练基地了呢?

这个可能性,赵桓不得不防,至少,在没有将滦州变成大宋的‘腹地’之前,赵桓是不得不有所防备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