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实则不敢当

王安石回到开封述职,虽然此时宰相文彦博已离开汴京,但朝廷还是很讲信用的,确实没有让王安石参加入馆阁的考试就任命王安石为集贤校理了。官场一般不会给予什么承诺,但朝廷还是在言语之中给了些会继续升迁的暗示。可王安石接连写了几封辞职信《上欧阳永叔书》和两篇《辞集贤校理状》。虽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但其实是有原因的。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升迁的机会都不是能随意拒绝的,因为没有人能有信心还会有下一次。因此,除了先王的事迹外,没有人会拿“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去故作姿态。王安石是真不敢当京官,这还缘于他庆历六年的一段经历。

庆历六年(1046),朝廷委任张方平权同知贡举,主持当年礼部贡院的科举考试。有人向张方平推荐了王安石,称赞王安石这个人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有能力,要是他能做张方平的副手,共同主持此次科举,工作就更好开展了。于是张方平就向中书省打报告,中书省的人事任免刚一到王安石治所,二十六岁的王安石二话没说便进京赴任了。可见年轻的王安石是不懂得辞官这些事的,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不比别人差。

但王安石并不了解张方平,他不知道眼前的张公可不是一位等闲之辈,这位张公是大宋朝文学、政治、军事、外交、尤其是经济的头等人才。据说张方平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才能。但在王安石的眼里,只有他王安石才是大宋朝的一等人才,或者说是第一名的人才。王安石的傲骨的就这样从他二十六岁一直持续到他六十六岁,从未改变。

王安石回到住所,基本没看张方平的方案,就按自己的思考提出了选题、评价、组织等一系列方案。王安石向张方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科举考试需要改革,应该选拔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千篇一律只会堆砌词藻的文章写手。所以考题应切合社会热点问题,考核标准应注重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拔方案及实施细则应全面及时向社会公开。

这是非常有建设性的科举改革方案,张方平对王安石的见识也是刮目相看的,但这不过是脑海中的一颗流星,流星划过就是对王安石的反感。会不会做官?懂不懂得要尊重领导?指着领导的方案说三道四,大谈自己的高论。上级否掉下级的意见从来都不缺手段,张方平就把王安石的方案一一驳斥了。王安石也是憋了一肚子气,在朝廷做事之艰难也从此成了王安石的心理阴影。王安石还没出茅庐就顶撞了朝廷高官韩琦、张方平等人,他也害怕到了京城在人家的屋檐下,人家没好脸色给他。

张方平有才能,王安石更有才能。张方平是前辈,王安石是拗石头,和解是不可能的了。王安石尊重范仲淹的道德,却能透露出不大看得起范仲淹的才能。而范仲淹还能够站在西北战事和“庆历新政”的大局上和宿敌宰相吕夷简达成和解。不知若干年后,王安石在给制置三司条例司选拔官员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张方平?王安石可以辞掉馆职,但是不能给自己任命工作,他就只能在京城等待。朝廷对王安石辞馆职的态度深不以为然,升职是朝廷对官员的激励手段,辞职不就就是向朝廷宣誓这手段对你无效,有蔑视朝廷之嫌。朝廷也非常理智,冷处理!王安石就这样一直在汴京候着。

此时的张方平在益州,他马上就要接待来自四川眉山的苏洵的拜访。苏洵拜访的目的也很明确,我苏洵的两个儿子很优秀,想参加科举考试,麻烦张公推荐一下。另外,我苏洵也会写文章,您给看看能不能也顺便推荐一下。

张方平问:“孩子们都在读什么书啊?”

苏洵回答:“打算再看一遍《汉书》。”

张方平是位过目不忘的主,对苏洵的话不以为然。说道:“《汉书》看一遍就够了,没必要看两遍。”

苏洵回家后把张方平的话告诉苏轼,苏轼听到这话更也不以为然,说道:“你告诉他,《汉书》我看三遍了。”

当张方平见到苏轼本人时,非常欣赏苏轼才思敏捷。他打算要好好推荐一下三苏父子。思来想去,他打算推荐给当今的文坛领袖,主持科考的欧阳修。但是欧阳修和张方平的私交太差了,欧阳修对张方平的为人不屑一顾。

张方平确实是有能力,但绝非君子。此时的张方平还没有犯包拯弹劾他的那件大事,但张方平身边的人都非常瞧不起他的人品。张方平这辈子除了三苏父子对他感恩戴德,其他人都对他没好感。

一次,张方平想买个小妾。买小妾对张方平来讲,钱不是问题。张方平长期在三司工作,还几度执掌大宋财政。张方平可没有包拯、王安石等人的人品,手脚极其不干净。张方平有的是钱,所以他想买一个模样长得精致的、身条曼妙的、能弹会唱的小美人儿。张方平有钱自然想买什么买什么,比多年后当了参知政事还借钱买房子的吕惠卿简直强太多了。但张方平暴富太突然,在买小妾的渠道上还没畅通。他请求朋友帮助他交易,张方平不放心的把要求一再重申,一定要买漂亮的!如果不是不方便让朋友先“试验”一下,还一定要选“体验

”好的。与此同时,反复申明钱“绝对”不是问题。他的朋友就照做了,既然钱不是问题,那就一律按最好的来。张方平来“验货”的时候,果然非常满意,漂亮!没下文了!他朋友的表情直接凝固了。他朋友暗示他,这姑娘是漂亮啊,但也有费用……张方平假装没听见。他朋友也不能随便承受购买这么漂亮的小妾,换做买个普通的也就罢了,这等姿色的实在承受不起。就直接说了,请张公体谅他这个民间商人的不易。张方平这才把眼睛从美女身上移开:“啊!是啊!钱嘛,不是问题,但最近稍微有些困难,我再想想办法……”这个可怜的民间商人就一直没等到这个买小妾的钱。

当然,张方平品行劣也不是和欧阳修关系差的唯一原因,更多的还因为政治立场。在范仲淹和吕夷简较劲的时期,张方平就是吕夷简爪牙,而欧阳修则是范仲淹的坚定支持者。倒真是体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使这样,张方平还是硬着头皮给欧阳修写了对“三苏”的举荐信。可见张方平对苏轼是多么的赏识。欧阳修收到了张方平的推荐信也抛弃了个人恩怨,在他主持的科举考试中放苏轼、苏辙这样的青年才俊“出一头地”,在官场中鼎力推举了他们。

张方平赴任益州时恰值侬智高在南诏叛乱,甚至有人风传叛军将犯益州。而宰相庞籍被贬出京的真正原因也是因为侬智高叛乱,还牵扯大宋一名将——狄青。

本站网站: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