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治水治政

嘉祐二年(1057),如同科举士子的才思喷薄而出的还有天上的雨,地上的黄河水。汴京城里满城都是水,王安石全家不得不搬到地势高的地方。王侯将相家中有匹马都不算什么,有一叶扁舟才叫气派。但这次的大水不仅是自然灾害,不仅是黄河泛滥,更是发展成了一场以治理黄河水为场景的政治闹剧。以百姓为“刍狗”的政治家们,在汴京城里进行着残酷的角力。

景祐元年(1034),黄河在澶州横陇埽决口,大河离开了流经千年的京东故道,久久没有恢复。景祐元年的这次决口改道,使得大宋朝廷深深认识到了治理黄河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仁宗皇帝得到的报告是“需要用工一千零四十一万六千八百日,需役夫一十万四千一百六十八人,百日而毕。”再加上耗费如山的物料,仁宗皇帝放弃了治理黄河,转而将有限的财力用于赈灾。但这次黄河决口,宰相陈执中还是被弹劾了。文彦博、宋庠、庞籍拜相。黄河就这样又有惊无险的在“横陇故道”上自由的流淌了十四年。此后,虽未成患,但淤积迅速。

庆历八年(1048),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离开了行水十四年的“横陇河道”,向北直奔大名,由天津入海。黄河再次决口改道,皇祐四年(1052)大宋朝不得不把治理黄河的问题提上议程。考虑到工程巨大,还是需要周全论证。但意见分成了两派,确切说明确的意见分为了两派,还有一人独占一派,称为第三派,他的意见是不同意前两派意见。

第一派意见是由庆历年间反对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现判大名府贾昌朝向朝廷提出的,意见是“恢复京东故道”。这个方案得到了前任宰相陈执中的支持。他们的理由是,京东故道堤坝、埽所还都留存,只要加以修缮即可。横陇故道的下游直至入海口皆已壅塞,难以清淤,而且黄河流经横陇河道时,河北就经常发生泛滥,不适合再恢复。更重要的是横陇故道过于向北,流近契丹,如果把宋辽边境的“水长城”给淹了,就让辽军长驱直入了。

第二派意见是勾当河渠司事李仲昌提出的,“塞商胡埽,开六塔河,使归横陇故道。”这个方案得到了现任宰相文彦博、富弼的支持。他们提出这个方案最大的优点是,工程量比恢复汉唐故道要小得多,关键是可以承受。

第三派意见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提出的,“以上意见均不可采纳。请选知水利之臣,让黄河顺势而下,清淤顺利入海。”这个意见只是否定其他明确意见,至于如何做没有明确,需要找个懂水利的去做。欧阳修的分析也很合理,他说:“黄河泥沙多,不可能不淤积,而淤淀先发生在下游,水行不快渐壅,上游地势低处就会发生决口。故已弃故道,自古难复。更何况,六塔河如此窄,明显不足以容纳黄河同流。”应该说这个逻辑是合理的,可惜由于不是一条明确的具有指导性的意见,没有被仁宗皇帝重视。

这时的仁宗皇帝急于生儿子,日夜劳累,积劳成疾。治河之事都由宰相文彦博、富弼定夺。欧阳修中肯的意见被扔到了一边,恢复汉唐时期的京东故道,因为耗资不可承受也被否定了。贾昌朝妄想立功回朝任宰职的幻想也宣告“破灭”。

想立功擢升的又何止贾昌朝,李仲昌也急于立功。原本计划待秋冬季,枯水期再动工,塞商胡北流水。但各方求功心切,仓促之下就急于动工了。嘉祐元年(1056),在春夏之际的丰水期就开始堵塞商胡决口,驱水入六塔河。为尽快完工,填入的埽也不足,完工的当天就发生了大面积溃坝。无数可怜的修河役夫被洪水卷走,与他们的亲人天人永隔。

仁宗皇帝大病初愈,六塔河决堤的消息传至朝廷,上下震动。贾昌朝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使人密报仁宗皇帝:“六塔河工程位于皇城正北方,动摇国本,决口造成千万人死伤。”其目的当然是搬倒宰相文彦博。文彦博开始惶恐。

嘉祐二年(1057),黄河继续泛滥和雨大、雨多也是分不开的。国都汴京也正经历着内涝。城郊的坟地被大水冲泡,致使棺材四处漂流,尸骨随处可见。这是一次罕见的自然灾害,每当这个时候都会让人联想到这是上天对人间劣政的惩罚。是哪做错了呢?

仁宗皇帝当然不能错!宰相文彦博错了?如果是个才能一般的宰相,这锅他不背也得背。文彦博可不是寻常人,这锅他就不背。他把这锅死死的扣在了当朝枢密使狄青的身上。狄青,定西夏、平侬智高,哪一件不是功勋卓著?可是在大宋这些毫无廉耻和底线的文官面前,他只是一只待宰羔羊。

狄青是枢密使,但也得避水。将家搬到大相国寺,在佛殿上居住。那些该在这次治河工程中承担责任的、惴惴不安的大宋文官努力转移大众注意力。这么大的损失,一般的小事哪里转移的了。什么事大?谋反或企图谋反!没有谋反证据的都可以定性为企图谋反。但不是什么人都有实力谋反,功高的无以复赏的狄青有能力。这时就有人传:有一天晚上,狄青穿着一件“黄”袍在大相国寺来回踱步。又有人传:有人看到狄青家里发出了火红色的怪光。

文彦博对仁

宗皇帝建议:“让狄青离开枢密使的位置,这样对他也好,对国家也好。”狄青离开枢密使的位置,两府重要的职位就能大面积挪动一番,新旧矛盾就可以再次转换。

仁宗皇帝向狄青转达这个意见后,狄青当然不能同意。如果离开枢密使位置,不就间接承认自己企图谋反吗?

狄青回答:“臣没有犯错,为什么要被罢黜?”

仁宗皇帝再次心软了,又劝说文彦博道:“狄青绝对是位忠臣啊!”但文彦博怎能收手,没有人背锅就得自己背这个锅,自己被罢相。

文彦博说:“当初太祖皇帝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大宋文官们都学会了使用这针,给他们的官家打镇定剂。

狄青哪里知道中书省已经与仁宗皇帝勾兑完毕?还径直到中书找宰相讨要一个说法。

文彦博道:“没啥说法,朝廷对你不放心!”

朝廷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离京出知陈州。不久,一代名将狄青郁郁而终。以“莫须有”罪名被大宋文官逼死的武将枢密使,狄青不是第一个,但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

这件事的结局是,文彦博继续坐在相位上。末相刘沆因为狄青说话,被罢相。贾昌朝入朝任枢密使。

王安石带着对一代英雄的惋惜,带着对朝廷文官们卑鄙行径的厌恶,决心远离这座他和王雱经常散步的州桥。

本站网站: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