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李继迁起事

李克文确实有头脑,确实当上了代理节度使,只是万万没想到李继捧竟然鱼死网破,不让他当,他就让其他人也没法当。李继捧缌麻以内亲属悉数进京,他的叔叔李克文自然也在其列,如意算盘也就此落空了,行使代理节度使没几天就被召回汴京安置了。但对于被召去的大多数党项人也包括李克文,心情还是非常不错的。去了开封大小封个官儿做,对于李继捧、李克文这样的官职都不低,他们乐得在京城享受。总比在西北经历风沙,还得处理党项内部各族之间的矛盾要好得多。

什么时期都有大多数,但也都有例外,而例外却总是在创造历史。党项内部就有个性格、行事都不太合群的人,此人有个性更有能力。十一岁时在山林中与老虎狭路相逢,这小哥异常冷静,找好狙击位置,一箭射穿虎眼。从此射虎小英雄的故事在各蕃部间广为流传,不久在盛誉之下就成为了党项的官员,成为了管理党项内部事务的蕃落使。太平兴国七年(982),这个少年变成了青年,已经二十岁,他名叫李继迁和李继捧是同辈人。这位个性少年和李克文这个上级原本就不对付,早早就离开了夏州,带着族人到出生地银州生活去了。

无论是李继捧成为节度使,还是李克文成为代理节度使原本都与李继迁没什么关系,李继迁也从来没有觊觎过这个位置。当缌麻以内亲属内迁的消息传到李继迁耳朵里时,他可没有他的族人那么高兴,也许更高兴。不高兴是他不想去汴京当个金丝雀,高兴是因为他发现了机会,他李继迁的时代可能就要来了。既然他的族人都这么争先恐后的热衷去大宋的都城去享清福,如果他李继迁留下来不就成了党项“王族”缌麻以内的亲属唯一一个留在西北地区的了吗?那他就理应成为这里的王者。当然前提是得能留下来,还得把准备来接管这里的宋军打走,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李继迁把他的弟弟李继忠和他的亲信张浦等人请来商议下一步行动。微弱的灯光下,三人长谈。

李继忠说:“说啥也不能走,走了无异于虎离于山,鱼离于水,不如把大宋派来的夏州知州尹宪给做掉,据夏州、绥州、银州反宋。”此人的决心和李继迁是一样的,但行事却像李克远,那样注定走不远。

张浦说道:“尹宪哪那么容易做掉,大兵屯于境上,朝发夕至。别说占不了夏州,就算拥三州之兵就能反宋?”

李继迁说:“确实没有胜算,咱们党项这么多年没有进行战争,也没有像样的军事训练。”

张浦说:“小屈则大伸,不如咱们到漠北去,联络各方力量,卷甲重来也不晚。”

李继迁道:“善之!当务之急是想办法离开银州,不然就被‘招待’到汴京了。”李继迁果然有王者之气,善于倾听、分析各种意见,作出理性判断。

李继忠道:“咱就谎称咱们俩的乳母过世,把兵器放到棺材中,几十个人穿着麻衣伪装,组成送葬队伍行至城外。”

张浦说:“这也太拙劣了,连幼童都骗不过。”

李继迁摇头道:“是连幼童也骗不过,但却可骗的了此时的大宋。”

李继迁没有估计错,大宋显然是没有认真听取中书的意见,认真核查出城的缌麻以内的李继捧的族人。李继迁就这样带着几十号人、几十杆枪浩浩荡荡的出城了。

从此李继迁游走于党项各部,以“党项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夏国梦”思想广布各蕃族。走到哪里都拿出拓跋思忠的挂相,开始在挂相前讲述伟大的民族复兴宏图。拓跋思忠是党项历史上伟大英雄,他是拓跋思恭的亲弟弟,在与黄巢起义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所以虽然是拓跋思恭为党项赢得了政治上的一席之地,但拓跋思忠更是一位党项百姓认可的英雄。李继迁就自称是拓跋思忠的后裔,走到哪里都穿着白衣,在挂相前传播他复兴梦的思想。就这样能联合就联合,联合不了的就打,逐渐形成了气候。

此时的李继迁力量弱小,但屡败屡战。太平兴国八年(983)五月,李继迁侵扰河西诸州被大宋都巡检使田钦祚在葭芦川(佳县)打的丢盔弃甲。九月,李继迁又在三岔被田钦祚火烧连营,损失惨重。十二月,大宋太宗皇帝打了一个漂亮的政治战,原五州八县官吏开始招揽逃到边境以外的农民回来耕作。这是对李继迁釜底抽薪的打击,屡战屡败的一支队伍又被政府亲切召回,军队开始出现变化。

李继迁再一次召开了会议。这一次他们要讨论这支旗帜究竟还能打多久,这支队伍究竟还能不能星火燎原。

李继迁说:“我们的宗庙久不得修缮,民众跟着我在这荒芜之地食不果腹,大宋又用优厚待遇使我们亲离众散,恐难以为继。”

张浦心想,你李继迁回去就回去了,还可以去汴京当高官。我张浦回哪个州种地?不,绝不能。一定得把李继迁劝回去继续反宋。看来人的勇猛和智慧都是被逼出来的。

张浦说:“我们以前总失败那是因为银州、夏州宋军兵力太重,咱们应该避其锋芒,转战宥州,那里土地肥沃而且可以依托横山之险联合各

部族抗宋。”看来每到生死存亡时刻都要冷静下来,及时做一下反思,调整部署蓄精养锐等待时机。

李继迁认为有道理,真的利用了各蕃族的矛盾,联合西戎,合兵两万攻打了宥州,可惜又败了。这次虽然败了,李继迁还是看到了希望,他发现他可以利用各蕃族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力了。雍熙元年(984),李继迁终于抓到机会,偷袭了一个叫王庭镇的地方,尹宪救援不及,被李继迁劫掠得手。这是李继迁反宋以来获得的第一次胜利,但引发了大宋重拳出击。

尹宪和都巡检曹光实仔细分析了李继迁的特点,来无影去无踪,就是因为没有摸清他的老巢。经过细致侦查,发现了李继迁的老巢在地斤泽,那里水草丰美,是沙漠之间的一块难得的绿洲,特别适合放牧。尹宪和曹光实夜袭地斤泽,把李继迁的老巢彻底端了。连李继迁的母亲、妻子都被大宋抓了,但幸运的是李继迁趁乱跑了。这次倾巢被端,李继迁反而赢得了很多部族的同情,羌人豪族野利氏还把女儿嫁给了他,野利氏后来也成为了一个政治风云家族。

这天大宋的勤政殿外,参知政事寇准出来,宰相吕端一把拉住他,寇准着实吓了一跳。吕端平时四平八稳,一副事事不关己的态度。今天这是怎么了?寇准正奇怪。

吕端说:“寇公被急召去勤政殿,一定是军国大事,如果一般事务我吕端不必知道,但重要的事情,作为宰相我必须知悉。”寇准一看吕端一反常态,只得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吕端。

寇准说:“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被抓了,官家决定处死。”吕端就料到是对李继迁亲属的处置。

吕端说:“当年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要给烹了。有用吗?他如果连中央政府都反了,还会在乎亲属的生命?还不如善养之。”吕端这老头总是大事不糊涂,小事装糊涂。

太宗皇帝认为吕端说的有道理,按照吕端的意见做了。李继迁的母亲后病死延州。但吕端的品行受到了李继迁家族的高度肯定。但李继迁是不会低头的,他注定要参与宏大的历史叙事。李继捧无法手捧土地献给大宋,李克远鲁莽的无法走远,李克文的“文斗”无法跟天斗,而李继迁的迁徙之路是成功的。回望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其中的每一个人可能都在为了自己立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争斗、在厮杀,但他们无不在为党项的历史发展“贡献”力量。

本站网站: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