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北迁汉人

第231章 北迁汉人

驻守在滦州城内的宋军,总共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是赵桓北上带来的翊卫军,人数算上赵桓之前派到滦州的杨师辉那一个中队(连级),总共也才四个中队,杨师辉中队战损了二十几人后,这四个中队的翊卫军,更是连四百人都不够了,满打满算也才剩下三百九十多个。

第二个部分,则是秦明从鹰月寨带来的两百土兵,鹰月寨本就是个边陲小寨,寨子里的土兵,本就只有两百人,算上寨子里后勤、军属等人,也都不到一千人。

而且,鹰月寨也刚好处在宋辽边境线上,属于要被裁汰的边境小寨,秦明接受赵桓指派,北上滦州后,寨子基本上也就处于荒废的状态了,寨子里的军属,这些天也都陆续被接到了滦州石城县境内安置了下来。

第三和第四个部分,则是从沧州抽调来的驻泊禁军一个指挥,以及厢军两个指挥,总共三个指挥。

名义上,三个指挥的宋军,应该有一千五百人!

但实际上,驻泊禁军那个指挥,只有四百多人,两个厢军指挥,更是只有三百来人,三个指挥加起来,总共也就一千一百多人,连一千二百人都不到!

不过,三个指挥,每个指挥下辖都编配有一个骑兵都,一百名骑兵,这个编制倒是满的,没有缺编,三个指挥,总共有三百骑兵,还带点零头。

这零头自然就是三个指挥使身边的亲兵和令兵了。

滦州三县之地,在九月份的时候,所有的宋军加在一起,也就一千八百人左右,连两千人都不到!

而且,这一千八百人中,还有五百人,被抽调派遣到了小营山,成为了边防巡逻部队。

而赵桓带来的那四百翊卫军,本就是赵桓的贴身护卫,名义上,赵桓到哪里,他们就得跟到哪里。

而滦州,虽说上至知州,下到县令,都由赵桓一手任命,军政事务,也会先送到赵桓手上,然后才能转呈到开封东京,送到大宋官家手上。

但是,赵桓毕竟不是滦州知州,也不可能常驻滦州,他的首要职责,还是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区的宋国公署署长,正在海河南岸营建的特别行政公署官署,那才是赵桓的常驻之地!

因此,翊卫军终究会随着赵桓南下,离开滦州的!

因而,在九月份时,滦州的驻军,其实才一千四百多人,一千五都不到,驻扎在滦州三县县城州城里的,更是连一千人都不到!

这么点人,自然不可能守得住滦州的!之前那些马匪攻打马城县,还有女真蛮子的哨骑,那都只是小股的散兵游勇,乌合之众,上不得台面的!

若是遇上大股的正规的敌人,别说马城县了,就算是滦州城,怕是也根本守不住!

而且,滦州孤悬于外,四周皆是契丹人或者女真蛮子!

孤城难守,没有驻扎重兵,没有囤积大量的粮草辎重,滚石檑木等防守器械,如何守得住?

因而,在赵桓离开滦州,南下返回海河行政公署临时驻地的时候,赵桓便又从河东、河北等地,抽调了四个指挥的驻泊禁军和四个指挥的厢军,陆续北上,补充进了滦州的驻军之中。

同时,赵桓还将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辖区内,那些按照《宋辽和平友好互助条约》,要裁汰的沿边军寨,也抽调了两千土兵,北上滦州。

随同这些禁军、厢军和土兵北上的,还有他们的军属、随军的民伕民役等,总人数大约在三万人左右。

这么多人,当然不是同时抵达滦州的,而是分批分次,陆续抵达滦州。

最先抵达的,当然是禁军、厢军和土兵了,然后才是他们的家属,以及陆续抽调北上的‘民伕民役’。

而这些民伕民役之中,很多其实都是从河东河北等地的流民之中,招募而来的。

辽人将滦州三县之地,‘租借’给宋国后,为了削弱滦州的经济民生,从滦州撤离的,其实不仅仅是契丹国的官员,还有当地的士绅乡贾富户,等等。

在撤离的时候,能带走的东西,基本上都带走了,但是土地、房屋这些,却根本带不走,最多也就一把火,把房子给烧了!

可问题是,滦州是‘租借’给宋国的,而且只是短短的五年!现在虽然离开了,可五年后呢,五年后要是还会回来,那可怎么办?

房子烧了,到时候可就得重建了!

因此,除了极少数人,在撤离的时候,真的放了一把火,把房子都给烧了,只给宋人留下了一片废墟外,更多的人,其实连房子都还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而北迁的这些宋人,军属也好,民伕民役也罢,正好可以填补这些空缺,北上到了滦州,甚至连房子都不用起,就直接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多好!

地里的庄稼也是,捯饬捯饬,洒下一把种子,就能发芽,简直不要太爽!

在这种情况下,区区三五万北迁之人,轻而易举的,就能安置下去了,就算是再来几万人,沈与求也完全能够安置得下!

而且,滦州毕竟已经沦陷胡人之手一百多年,能够多迁一些中原汉人到滦州来,也能更好的稳固滦州,有利于大宋在滦州的统治不是?

按照沈与求的意思,他是巴不得赵桓多从河东河北等地,迁上几万几十万的汉民过来,充实滦州呢!

不过赵桓却是不肯答应,觉得北迁的汉民太多的话,有可能激化北迁汉人和滦州本地人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社会的对峙和分裂,反而不利于滦州的统治和安定,还是采取温水煮青蛙,逐步充实的策略,比较稳妥一些。

而且,北迁的汉人,也不能全部都安排去开荒种地,更不能跟滦州本地人去争抢庄稼田地,让滦州本地人,觉得北迁的汉人是侵略者,是敌人,是专门去抢他们的土地的,从而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发和对峙冲突。

土地,永远都是百姓安居乐业的保证和社会安稳的先决条件!

衣食住行,食,永远都是摆在第一位的,而这‘食’是从哪里来的?最重要的来源,可不就是土地里的产出么?

因此,北迁汉民,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跟滦州本地人抢土地,抽调出一部分人开垦荒地可以,但是跟本地人抢熟地、肥地,就绝对不允许!

宋人想要在滦州站稳脚跟,第一步就是要搞好团结,要团结滦州的本地人,就像杨师辉所做的那样,只有得到了滦州本地人的支持,宋人才能够真正的在滦州站稳脚跟,让滦州真正的融入大宋这个大家庭之中!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