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榷场开市

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区第一届全民竞技体育运动会从二月初二开始,一直比赛到了二月十五,才正式落下帷幕。

在十四天的比赛中,共有三千两百多名‘运动员’,参与到三个大项,七十多个小项的比赛项目中去,共角逐出了七十多项个人和团体的冠亚季军奖杯,总共授出去了九十多块金牌、银牌和铜牌!

运动会结束后,赵桓又开始变得忙碌了起来。

经过年后将近四个月的赶工,海河榷场终于在政和七年六月初的时候,宣告全面竣工。

六月十一日,海河榷场正式开市。

上午卯时刚过,海河榷场榷市上便达成了第一笔买卖,同时也是整个海河榷场的第一笔买卖,一笔贸易金额达到十万贯的粮食交易。

买家是来自契丹的一个商贾,卖家是来自大宋河北沧州的一个商贾。

两个国家的两个商贾,事先都是默默无名,连听都没听说过的无名小卒。

但是,无论是契丹也好,还是大宋也罢,其实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两个在明面上达成贸易协议的商贾,只不过是契丹和大宋的一个马甲罢了!

买卖双方,追根究底,其实还是契丹官府和大宋朝廷,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特别行政区的两国署长,赵桓和耶律习泥烈!

嗯,这其实也是之前,在宋辽和平友好互助条约中,就已经约定好了的援助条款的内容之一!

不仅仅是粮食,还有以各种名义,出口到契丹的钢铁、农具等等。

以后,甚至还会包括军服和方便食品等军需物品,甚至是刀枪剑戟等武器装备,也不是没有那个可能!

刀枪剑戟等武器装备,对于宋辽两国,甚至是当今天下的所有国家来说,都是战场上的必需品,是军队的必需品,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但是对于赵桓来说,刀枪剑戟所代表的冷兵器时代,却已经开始走向没落,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将是以火枪、火炮等为代表的热兵器!

因而,对于赵桓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出口的,哪怕是刀枪剑戟,哪怕是鱼鳞金甲以及八牛弩等,都可以卖给契丹!

只要,契丹能够出得起价格,契丹想要什么都可以!

甚至于是雇佣军,就算契丹人想要雇佣大宋的军卒,替他们打仗,也不是不可以!

第一笔交易,价值二十万贯,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只是海河榷场开市后的第一笔交易!

而当天,整个海河榷场,达成的进出口交易,总共两千三百一十二笔,涉及金额三十七万五千一百二十三贯!

其中,进口金额九万五千一百二十三贯,出口金额总共二十八万贯!

进口货物,主要有四种,一种是野兽的皮毛,金额两千一百二十三贯,然后就是牛羊以及马匹了。

三种动物,总的进口数量在四万匹(头)左右,其中马匹一万两千匹,八千匹驽马,四千匹战马。剩下的则是牛羊,各一半。

而从海河榷场出口到契丹的,最大的一笔,当然就是最开始签订的第一笔生意,价值二十万贯的粮食了。

剩下还有八万贯的货物,则主要集中在食盐以及‘农业用具’上,这些东西,都是辽国现在所急需的物资。

从海河南岸,直接用驳船,接驳到了海河北岸,送入契丹人在海河北岸修建的一座大型的物资储备仓库之后,这些东西,很快便又被契丹人,组织民伕,直接从储备仓库,转运了出去,连夜送往契丹上京,送去与女真人交手的最前沿的几座城池。

从海河到上京,路程可比从海河到滦州还要远,一路上又要押运这么多物资,民伕和负责押运的契丹军的行进速度,自然不可能快得了!

好在事先,赵桓就已经和契丹皇子耶律习泥烈进行了好几次的沟通,向耶律习泥烈通报了大致的物资总数,让契丹方面早就有了一个心理准备!

因而,在开市之前,契丹方面就从临近的军州,征发抽调了将近五万人的民伕,还有两万多的部族军,担任押运队。

接到物资后,这些民伕和押运队,就会从物资储备仓库,源源不断地出发,运送着从海河榷场买来的大量的物资以及‘农业用具’,一路向北,返回上京。

而海河榷场这边,总金额达到二十八万贯的粮草辎重以及‘农业用具’等物资,在海河榷场的仓库里,也堆积得如同一座座小山似的。

这些买卖虽然都是海河榷市开市第一天达成的,但是要将这些物资,全部送过海河,交到契丹人手上,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而且从第一天之后,榷场每天还都会达成一些或大或小的订单。

其中一些订单,自然还是由赵桓和契丹官府在背后促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宋国民间的商人和契丹民间的商人,自发促成的。

对于这些来自于民间的商人的订单,赵桓其实还是很乐于看到的。

在赵桓的构想中,海河榷场,绝对不能仅仅只成为宋国和辽国官府之间进行商业买卖的一个中间点。

仅仅只是宋辽两国官府之间进行商业买卖的中间点,这样的榷场,也注定是不能够持久的,更没有任何的自身的发展潜力。

一旦宋辽两国关系崩坏,这个榷场将会很快便失去活力,进而枯萎甚至是没落,最后消失不见!

赵桓想要的,自然不是这样的一个榷场,他要的,是一个大的市场,一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生气勃勃,有着一定的经济流通环节,可以让自身保持一定的生机与活力的市场和平台!

即便没有了宋国和辽国官府之间的商业贸易往来,宋辽两国民间的商业往来,也必须要撑得起这座海河榷场!

这,才是赵桓想要的海河榷场!

开市的前几天,海河榷场达成的贸易订单中,绝大多数都是由赵桓和辽国官府,在背后促成的,打着两国民间贸易的幌子的两国官府之间的贸易订单。

但随着榷市的声名远扬,沧州以及河北河东其他地方的商人,也开始陆陆续续的出现在海河榷场之中,来自于北边契丹的商人,同样也出现在了榷场之中。

于是,榷场中达成的商业订单数量,越来越多,只是贸易的金额,却是越来越少。

民间贸易嘛,交易量自然是不可能有多大的了,几千几万贯的交易,都绝对算得上是大额交易了!

而让赵桓意想不到的是,苏檀儿甚至都在刚刚建成的海河榷场里,专门租了一个店铺,一排三开间,上面带两层,后面还带一个大仓库,光是租金,一年就要一百二十贯呢!

而在海河榷场开市的同一天,苏檀儿租下的这个店面,也正式挂出了“苏氏内衣馆海河分号”的牌匾,正式开始营业!

两天后,这个海河分号,也正式迎来了第一笔生意——来自契丹皇子耶律习泥烈订购的一百套内衣,价值一百贯!

《回到宋朝当皇帝》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