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共享和交流

青铜火炮,铁器作坊也造,不过每个月的产能却只有四门,到现在,定型生产出来的也不过才六门青铜火炮而已。

不过,火炮虽然只有六门,但炮弹却已经储备了两百发,每个月的产量,基本上能够维持在一百四十发左右。

而现在生产出来的这六门火炮,包括武器作坊生产的第二代火绳枪,现在都装备部署在海河榷场的官署周围,或者配发给了翊卫军的军卒使用。

而配发给翊卫军使用的火绳枪,为了保密,对外宣传的时候,一律都被称之为“烧火棍”,也只有在装上刺刀进行训练的时候,才会被称之为“矛”。

虽然装上刺刀的火绳枪,跟‘矛’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从外形上,还是长短上来看,都跟‘矛’沾不上边,但太子殿下硬要将它称之为矛,其他人又能如何呢?还不是只有顺着太子殿下的意思,将之称之为“矛”了。

只不过,外人不知道,已经参加过几次实弹射击训练的翊卫军老兵,却是很清楚,这种新武器,不管是“烧火棍”也好,还是“矛”也罢,可都是能够在百步之内,击穿三层板甲的恐怖存在!

而且,在装上细小的铁砂粒后,射程虽然达不到百步以上,威力也没法再击穿三层板甲,但是在五十步内,一枪打出去,却足以将一头牛,都打成筛子!

无论是从射程和威力上来看,这‘烧火棍’,可都比弓箭和手弩,厉害得多了,只不过装填火药弹丸的时候,会比较麻烦一点。

每次发射之后,还得对枪管进行清洁,去除掉残留的火药药渣、灰烬,然后才能进行第二次的装填和发射。

这就比较麻烦了,到现在,整个翊卫军中,最熟练的翊卫军,从装填火药弹丸,到击发,再到清洁枪膛,重新装填火药弹丸,进行第二次击发,最快都要三十个呼吸。

一般的,甚至需要四五十个呼吸,才能够完成一次完整的装填、击发、清洁、再装填的全过程。

从时间上来说,的确是比弓箭手要慢的多,弓箭手从张弓射箭,到再次张弓,再次射箭,甚至要不了十个呼吸的时间,而且命中率也并不差!

而且翊卫军的代理指挥张清,本身就是个神射手,百步穿杨那都不再话下,对于太子殿下,为何要费尽心思的训练什么火枪兵,张清还真有些不了解。

赵桓也没有跟张清解释的太多,只是让张清服从命令听指挥,抓好火枪手的训练就行,至于其他的,赵桓一句话也没有解释。

反正,等以后这些火枪兵上了一次战场后,张清自然也就明白了,现在解释那么干什么?再多的解释,也比不上一次真正的战斗!

九月下旬的时候,在海河榷场官署中的赵桓,接到了一封从滦州造船厂发回来的密信。

密信中只说了一件事,那就是造船厂建造的第一批船只,一艘八百料,三条五百料以及四条一百料的船只,已经建造完成,随时都可以下水了。

接到密信后,赵桓想了想,毕竟这是滦州造船厂建造的第一批船只,也可以说是自己参与设计的第一批船只,建设完工下水,还是很有代表意义的!

嗯,这样重要的场合,自己怎么能缺席呢!

因而,接到密信后,赵桓很快便派人给滦州造船厂送了一封回信,他要亲自参加第一批船只的下水仪式。

同时,赵桓还给滦州兵马副钤辖刘錡,写了一封密信,派人快马加鞭,送去滦州,交给了刘錡。

密信的内容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刘錡,带着滦州采石场里的铁匠,赶往造船厂,研究将青铜炮装在八百料,甚至是五百料或者一百料的船只上的可行性!

如果可以的话,尽快拿出一份详细的研究报告,并且在年底之前,至少完成一条船只的改装!

海河榷场这边,有专门的铁器作坊,从事生产和制造火枪火炮,在滦州那边的采石场里,同样也有这么一个铁器作坊。

年前,赵桓视察滦州的时候,就带了一批铁匠,专门押运着两门实验用的青铜火炮北上,抵达了采石场,并且在除夕夜的时候,在采石场后面的栖凤山上,亲自进行了试射。

实验结果,赵桓还是挺满意的!

之后,那些铁匠就留在了采石场,并且用采石场作为掩护,继续进行火枪火炮的研究和生产。

而刘錡麾下的一支由两百名翊卫军老兵组成的秘密实验队伍,则专门驻扎在栖凤山上,对铁器作坊生产制造的火枪火炮,进行实验。

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这支翊卫军还记录下了最详细的实验数据,每个月定时送到海河榷场,交给赵桓。

而赵桓又会将这些实验数据,跟海河榷场这边的铁器作坊和张清代理指挥的翊卫军,记录下来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和共享。

同样的,海河榷场这边得到的实验数据,包括第二代的火绳枪的图纸样式等等,也都跟采石场那边的铁器作坊,进行了共享。

可以说,两边的铁器作坊,都在这种对比和共享之中,在暗地里较着劲,不断地在摸索和深挖制造工艺和流程,改进生产技术,同时也在摸索和总结更好更快的使用火枪火炮的方式和方法,等等。

有比较才有进步嘛!

对于两个铁器作坊之间的这种比试,赵桓还是很乐意看到的。

不过,滦州那边的铁器作坊,背靠着采石场,采石场后又刚好有一座栖凤山,可以让翊卫军进行火炮的实际操作训练。

而海河榷场这边的翊卫军,就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了,到现在,海河榷场这边的翊卫军,也只进行过火枪射击方面的实弹打靶训练,还没有真正的开过炮呢!

铁器作坊里正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火枪火炮,火炮的产量虽然不高,但每个月也能稳定的生产四门,两个半月下来,就能有十门火炮。

最先生产的那六门火炮,甚至已经部署在了官署四周,可以对官署形成交叉的火力掩护了。

不过,到目前为止,海河榷场这边,还没有建立一支专门的炮兵队伍,进行过实操训练呢!

理论上的学习倒是有,青铜火炮也摸过了,甚至还模拟了一整套的火炮的发射流程,但就是还没有真正开过炮!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