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出发去琼省

向东走了,向南这边要开始准备去琼省了。

苏辛后来知道,原来那天向东是带着向南去市里见了几位他的战友,都是转业到了凤城市这边的,其中就有在火车站工作的,不过不是售票员,是在后勤部门的,但有这样的关系买票的时候就方便很多了。

苏辛也问过向南,百货大楼运输队的工作这样一直拖着没去报道会不会不好,向南让她安心,运输队虽然是个香饽饽,但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的,这年头会开车的人真的不多,尤其是还懂修车的,当然,向南也和运输队的队长坦诚沟通过了,让对方在他没去报道之前如果有其他合适的人选,就让别人上岗,不用特地为了他一直把岗位留着。

这就好,苏辛松了口气,要是一直占着茅坑不那个啥,她心里也过意不去,哎,这个时候真的特别怀念后世的高铁飞机,想去哪里随时就可以去哪里,方便又快捷,也不耽误办事。

既然决定了去琼省,那就要开始采购了。

虽然就快夏天了,但还是要给向长征准备两床被子的,琼省冬天还是挺冷的,以向长征现在的情况肯定不会有多好的生活条件。

不过被子不用去买,向南空间里就有。小说不是白看的,托穿越重生泛滥的福,买被子的时候除了羽绒被蚕丝被拉舍尔毛毯之类的,苏辛还特地买了几床手工弹的棉花被,就是那个被子要换一下,换成这个年代的粗布棉被,至于粗布,这个倒是不难搞到,向南去黑市跑一趟就能买到。

然后是准备给向长征带去的食物。新鲜的肯定带不了,那就还是折腾肉松吧,毕竟这个又有营养也适合老人家,于是向南又上了一趟山,弄回来一头小野猪。

还有鱼松也要弄一些,不过空间里那个小池塘的鱼也不多了,这次估计最多只能做一罐了。

然后又跑了几趟供销社,买了腐乳饼宝斗饼之类比较耐放的饼食,不过也不敢多买,不知道那边究竟是怎样一个环境,低调保平安啊。

然后又和林大队长的媳妇林婶子买了十斤菜脯,弄回来后苏辛切丁爆炒,用玻璃瓶装了,准备带去给向长征吃饭的时候可以送饭……

其实这边特产挺多,但不敢带了,怕露出马脚,毕竟这么长途跋涉,东西怎么带就是一个问题。

忙了大概有一周吧,基本上吃的用的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因为不知道向长征的身材和鞋码,衣服鞋子这些的没办法带,只能等去了见到人之后回来再寄过去了。

虽然火车站有向东的战友,但这年头火车票也不是说想买就能随时买到的,向南是提前了两三天去了一趟市里,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了两张卧铺票,而且居然是软卧的!

苏辛挺惊讶,「这个人情可欠大了。」

没事,向南抱着小平安在举高高,这小子胆子大,最近迷上了这个游戏,每次看到向南就朝他伸手要抱要举高高,「人情嘛,有来有往的,文哥的媳妇刚生孩子,我给送了几个猪蹄还有些红糖小米。」

向南口里的文哥就是向东在火车站工作的那个战友了,虽然是吃商品粮的,有钱有票,但猪蹄红糖小米这样的好东西也不是随时能买到的。

那就好,苏辛整理着准备带去的东西,「这些易碎的玻璃罐到时候直接放你的空间里,等到了地方再拿出来,还有被子,也等到了再取出来,到时候就说是提前邮寄过去的,对了,全国粮票还有吗?」

有,向南点头,「这东西可比钱实用多了,不过黑市是换不到的,秦哥和周哥还有林哥知道我们要去看爸爸,都给了我一些,当然,我按照市价给了钱的。」

虽然是给了钱,但这也是人家的一片心意,又欠了人情了,唉,苏辛叹了口气,算了,虱多不怕痒,以后想办法慢慢还吧,计

算太清楚也没意思。

向南看苏辛的表情就知道她在想什么,腾出一只手揉了揉她的脑袋,「别愁,这些人情我都记着呢,有机会肯定会还上的。」

嗯,想了下,苏辛问,「还有什么要带的?」

「我印象中那边的农场主要是种植橡胶,知青去那边插队大部分都是开荒种橡胶割橡胶,橡胶,我爸这种的应该也是差不多,对了,我记得咱们家是不是有多余的手电筒,带一个过去,那边台风挺多的,晚上也有个照明。」

好,但是,「电池用完了怎么办?估计到时候爸也不方便出去买电池吧。」

向南愣了一下,还真是美考虑到这个问题,不过,「先带上吧,咱们家有新的电池吗?」

有,不过也只有两节了。

行,都带上,「等到了那边,咱们再去当地的供销社逛逛,看有什么能买的。」

行。……

说实话,隔了几十年的时光,很多东西也就是以前看书的时候看过,一时间让向南和苏辛考虑得十分周全还真的是做不到,俩人讨论半天,放弃了,反正家里的钱和票都是放空间里的,到时候过去了看有什么遗漏的再在当地买吧。

苏辛在家里忙着准备带去琼省的东西,向南除了上工以及跑山上打猎,还给村里又牵了一次线,这次是后山的杨梅,量不多,但也是给村里带来了几百块的收入,这下,村里人对向南时不时的请假真的是一点意见都没了,不,就算有人在背后嘀咕几句,不等林红军这个大队长出面,自然就有其他村民给向南出头了。

所以说,有时候,想要有人站在你的一边,首先你要有能给对方带来利益的能力,挺现实的对吧,但有时人生就是这么现实,摆正自己的心态就好。

这期间,作为男知青负责人的赵伟强还有几位在白水村也呆了好几年的男知青也来过一次,是在晚上吃过饭后过来的。

向南的原身虽然没有和哪个知青走得特别近,不过因为年纪小,老知青们对他还算不错,这次这些人上门,向南知道,应该是看到他在运输队的关系,想着和他走近点,也不是说人家就真的想利用他的关系什么的,只是在一潭死水的生活里,看到有个同伴突然显露出了他的本事,自然会引起大家的关注。

向南前世都是快四十的人了,自然能明白这样的心理,也并不反感。

这些都是曾经满怀激情的年轻小伙子,带着一腔热血从城市来到农村,以为可以大展拳脚,结果却是一年又一年在田地里劳作,生活条件也不算好,那些有关系的都想办法走了,留下来的基本要么是家里不重视的要么是家里没关系一切只能靠自己的,日子漫长得好像看不到头,这个时候,这个群体里有个人突然出头了,让他们看到了一点光亮,自然而然的就想着能不能靠近点,人之常情而已。

向南在家里招待了这些知青们,酒过三巡,有人还算理智,也有人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嚎啕大哭,还好向南家离村子远,不然还不知道会不会闹出什么事情。

唉,其实苏辛和向南的心里也不好受,这一代人,可以说是最被耽误的一代人,在最美好的年华……但是,也正是这一代人,给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赵伟强在白水村呆了都有十年了,今年都二十七八了,平时话不多挺实在的人,这次也稍微情绪失控了点,让人看着挺心酸的。

苏辛很想告诉他们,再坚持坚持,只要再坚持两年,高考就要恢复了,他们就能迎来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她不能说,没有很好的理由,她不能贸贸然就透露这个消息,也许,也许等他们从琼省回来,好好计划一下,找个机会,看用怎样的理由让他们把书本捡起来,毕竟,都下乡了这么多年了,很多人

早把学过的知识还给老师了,到时候就那么短短几个月的时候,基础扎实的也许能抓住机会,但是那些想改变命运却还没做好准备的人可能就会这样错失了。

送走了这帮人,夫妻两个心情都挺沉重的,还好有个小平安,这是个小天使,是这个艰苦年月里,让苏辛向南每次看到都觉得充满了奋斗激情的小天使。

日子就在这样的忙碌中很快过去,而苏辛和向南也即将踏上去琼省的路途。

这次请假倒是很方便,林红军知道他们是去干什么的,大手一挥就给开了证明,还贴心的给了几张盖了章的没写具体日期的空白证明,他也知道,长途跋涉,这个时间还真的不好说,中间要是遇到点什么意外耽搁了也有可能,既然如此,干脆就给向南卖个好,反正向南也不会跑了,户口关系什么的都还在白水村呢。

拿了开好的证明,把行李收拾好,瓶子罐子这些用麻袋装了直接放向南的空间里,要给向长征两床棉花被被面也早被苏辛换好了,本来被子就都是放在空间里的,这次要拿一床出来放在外面做做样子,探亲嘛,肯定不能什么都不带。

还有从供销社买来的各种饼,一半放空间一半装袋子里,对了,搪瓷缸也要带上两个,路上喝水用,苏辛还煮了十个鸡蛋,这是预备路上吃的,不敢煮多了,这种天气熟食放不了两天的,反正到时候火车上买饭吧。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给小平安带的东西。后世出门带娃工程浩大,现在其实也一样。

小平安洗脸洗屁屁都是有专用的搪瓷脸盆,但是出门在外,低调为上,就只给他带了洗屁屁的那个搪瓷盆,毛巾就肯定要带多几条,洗脸洗屁屁擦身体的都有专用的,对于这点苏辛很坚持,养孩子,再怎么精致都不为过,反正毛巾她带的几条花色都一样,就是在角落给她用针线做了个小小的记号,别人也看不出来,这方面,她还是挺细心的。

然后就是奶粉奶瓶了,暖壶这东西小平安不管是喝奶还是喝水随时都要用到,就带上一个,用网兜装了放在外面,还有最重要的尿布……啊啊啊啊啊,纸尿裤啊纸尿裤,我多么希望此刻你能出现在我的面前啊啊啊……

可是能怎么办,带着个小娃娃出门就是这样的,小平安的东西就装了一个大行李袋,至于苏辛和向南自己,那就真的是简装上阵了,除了换洗衣服和牙刷牙膏搪瓷杯,别的就不用带了,不过这些东西都是要放在外面的,方便拿取。

等要出门了,数一下,还好还好,也不算多,一共三袋东西:给向长征带的被子和其他物品装了一个***袋,苏辛和向南自己要用的东西装了一个麻袋,对了,还要带上两个铝饭盒,火车上买饭时候要用到的,铝饭盒就和暖壶一起放网兜里吧;至于小平安的东西,苏辛给放在一个向南在百货大楼买回来的「上海牌」行李袋里,嗯,这样就差不多了,可以出门了。

为了这次出门,苏辛还特地仿照现代的带娃神器缝了一条背带,就是那种把小孩儿背在胸前的,现在带小孩的背带基本上就是一块布一条带子,然后娃娃是背在后背的,苏辛可不敢这样带小平安,出门在外,孩子背后背上有个什么都看不到,还是放在眼皮底下安全。

感谢这个时代大部分女性都会自己缝缝补补,原主也会,虽然技术一般,作为继承了原主全部记忆的苏辛自然也不用去麻烦别人自己就能把这样一条背带做出来,虽然针脚粗糙了一点,实用就好。^し^

一切都准备妥当了,那边林保家也赶着马车过来了。

林保家跳下马车,看到苏辛把小平安背在胸前,还愣了一下,「苏知青,你这个带娃的方式挺新奇的,怎么想出来的?」

出门嘛,孩子肯定要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才安全啊,不过,「去地里干活还

是原来那样把孩子背在背上方便。」

虽然还是单身狗一枚,但林保家也是点头表示赞同,「确实,来来,南哥,我来搬。」

不用,向南一手一个袋子,一下就搞定了,至于装了暖瓶和铝饭盒的网兜,则是他随手拎着,毕竟暖瓶里可是装满了刚烧开的开水。

到了火车站,林保家帮着把行李提上袋子,向南把家里大门的钥匙给了他一根,「院子里的那些菜,有不少都差不多可以吃了,你记得有空去摘了。」

好咧,南哥。林保家不和他南哥客气,毕竟青菜熟了不摘很快就会烂掉,那可太浪费了,要遭天谴的。

「南哥你放心,你家我肯定给你看得好好的。」

向南掏出一张粮票和一块钱塞进林保家手里,「拿着,去国营饭店吃了饭再回去。」这个点差不多饭点了,林保家回去还要两个多小时,可不能让他饿着肚子回去。

林保家吓了一跳,想推辞,向南强势地把钱票塞了过去,「你小子还和我客气什么,行了,等我回来,给你带琼省的特产。」

哎,谢谢南哥。想了下,林保家也不再说什么了,喜滋滋挥手,「南哥,苏知青一路平安啊,小平安,和叔叔说再见。」

小平安看到这么多人群正兴奋着呢,小脑袋扭来扭去的,也不知道在看些什么,哪里有功夫理林保家……

回去吧,路上小心。

这年头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火车,所以虽然凤城市只是个小站,但因为首发是从省城开过来的,人还挺多的,硬座的车厢熙熙攘攘的都是人,但是苏辛向南他们坐的是软卧,不需要经过硬座车厢,直接在软卧这节车厢上的车,倒也方便。

说起来,苏辛在后世出远门的话一般都是直接飞机,或者高铁,还真的很少坐过火车呢,对七十年代的火车还挺好奇的。

向南说过了,硬卧的车票托人或者走走关系还能买到,但是软卧的就不好买了,要到了一定级别或者是外国人才能买到的,啧。

至于向南怎么搞到的这两张票,估计他口中的那位文哥级别应该不低。

万万没想到,这时代的软卧车厢里居然有洗手间!这真的是太让人惊喜了!苏辛虽然没坐过这个时代的火车,但一路过来看到那些硬座车厢里那么多的人,一想到要上厕所就觉得头皮发麻,现在好了,放心了,这人情可欠得太值了!

软卧车厢一共四个床位,一边一个上铺下铺,中间一条小小的通道,一个小桌子,小桌子上居然有四个看着就很敦实的陶瓷杯,苏辛看了下,哦,应该是专供软卧乘客用的,上面有铁路的标识,啧啧,果然,不管什么时代,都有一些特殊的存在。

他们这个车厢里此刻没有人,向南进来后把门关上,和苏辛说,「你把平安放下来,我来整理行李。」

小平安在上车后眼睛就一直表现得很兴奋,不过这小子今天挺乖的,不哭不闹,苏辛把他放在一张下铺上,想让他睡一下,结果这小子一个骨碌翻身,差点掉了下去,把苏辛吓了一跳。

苏辛抱起平安,轻轻拍了下他的小屁股,「儿子,你乖乖坐着,妈妈给你泡牛奶喝。」

他们的发车时间是中午1点,凤城市是小站,停靠没几分钟的,这个时候火车已经「哐当哐当」驶出了站台,还好出门的时候给平安吃了点蛋羹,不然这个时候估计他要大闹了。

苏辛把暖壶奶瓶奶粉都拿出来,一边泡牛奶,一边和向南说,「你把行李放好后,就去车厢买饭吧,对了,看看有没有粥,有的话给儿子买一点。」

「好。」小平安已经开始吃辅食了,除了牛奶苏辛也会给他弄一些蔬菜泥、水果泥、熬出米油的青菜粥或者鱼茸粥之类的吃,

这小子现在腿脚挺有力的,灵泉没白喝,东西没白吃。

苏辛和向南的铺位都是下铺,网兜里的暖壶和铝饭盒都已经拿出来放在小桌子上了,放着小平安物品的行李袋向南放在自己这张卧铺的床尾,其他两个袋子就塞床底下了,他拿了两个铝饭盒准备出去,「我出去后你看好儿子就行,别的不用管,虽然是卧铺,还是要小心点。」

苏辛点头,明白,年代文没白看,都知道这个年头火车上人贩子其实不少的,其实就算到了后世,火车站和火车也是骗子人贩子多的地方,提高警惕是必须的。

小平安一瓶牛奶还没喝完,小脑袋就开始小鸡啄米了,也是,今天起得早,又兴奋了一个上午,他又每天都有午睡的习惯,也差不多到睡觉的时候了,苏辛站起来,抱着小平安晃悠了一会,小平安就睡着了。

「真是只小猪猪。」苏辛轻轻点了下他的小脸蛋,忍不住轻笑,老母亲的眼里,自家的儿砸怎么看都是最可一会也还没回来,这个时代没监控,想了下,苏辛把车厢门锁上,从空间里拿出一本杂志,嗯,就是向东带来的那些,之前一直想看但没时间,现在好了,旅途无聊,刚好打发时间。

向东当时拿来的杂志不多,就四本,两本《羊城文艺》和两本《革命故事会》,还有一叠报纸,报纸苏辛放家里了,杂志就随手放空间里了。

这会苏辛拿在手里翻阅的是一本《革命故事会》,这杂志可不简单,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7月,不过发行了没几期第二年就停刊了,直到去年,也就是1974年,才复刊,名字也给改了,改成《革命故事会》,而且这个时候还是双月刊。

苏辛记得,要到1979年这杂志才又把名字改回《故事会》,名字改回来之后,再过了几年,才从双月刊改成月刊。

不过这本杂志相对那些要到八十年代才复刊的很多后世大名鼎鼎的杂志,算是幸运很多了。

你问苏辛为什么知道这么多,因为《故事会》在某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国民读物啊,苏辛那个时候期期不落都不买的……

嗯,来吧,让她看看这个时代的《故事会》,和后世有些什么不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