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富弼的疑虑

?庆历三年(1043)的下半年,范仲淹、富弼等一干人开始推行改革。而仁宗皇帝的态度始终是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似支持又不见实质的支持,雷声大雨点小。皇帝要改革的原因无非是国家弊病让他很不舒服,官员多担责的少,提意见的多有措施的少,花钱的多理财的少。但帝国的巨轮又何止几个窟窿,哪里堵得完,只要船不沉帝王有时也懒得动真格的,只是比划一下做个要修补的样子。朝堂上的君子要改革是他们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家国情怀。但问题就出在“家国”情怀上,以国为家,把国当家就是一个比喻,国就是国,家就是家,在公利与私心上谁又能总行得正?由此看来帝制下的改革确实是需要君臣双方有足够高的智慧去统一目标。??

按照范仲淹的规划首先是吏制改革,然后推行军事、经济、民生等方面的改革。出发点自是不错,先把人的问题解决,事情是人做的,好人到位了就把事推动了。是这样吗??

“范十条”中吏制改革方面有“择官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占了十分之四。大宋的“冗官”现象确实已经凸显,但在制度未能将权、责、利划分清楚的情况下,去判断官僚队伍中孰优孰劣,去精简官员是一件现实中难以操作的事情。改革派颁布的第一道诏令就是选拔一批道德高尚、人品称赞的君子官员作为按察使派驻各地巡视。去纠察那些路、州、县官吏,为非作歹者打,老病无能者罢,总之该淘汰淘汰,该降黜降黜。范仲淹根据按察使汇报的情况,打开一个路的官员花名册,一笔一笔的划掉不称职官员的名字。??

富弼看不下去了,“您这一去,这一家人可都要哭啊!”富弼担忧的说。??

范仲淹点着不称职官员的名字,愤慨的说:“让这一家人哭,还是让这一路人哭?”??

刚刚被范仲淹划掉的是广西路转运使。富弼找出按察使的报告,仔细读了一遍。问题出在庆历元年(1041),当年并无自然灾害,青黄不接之时,转运使将广西路三个常平仓的粮食全部贷出,收取百分之十的利息。但第二年广西路并没有收回全部的粮食本金和利息。按察使呈报粮食贷出时并无明确制度规定借贷条件。有几个州向按察使匿名举报,路转运使将粮食贷给的都是和转运使有关联的人,之所以没有能还上也是因为他们上下其手,借救助百姓之口,实为贪污常平仓物资。??

范仲淹给出的处罚原因是转运使违法将常平仓物资贷出,是否有贪污行为有待进一步核查。大笔一挥,这个转运使就不是转运使了。关键是帝国哪有那么多的监察官去查广西路转运使是否有贪污行为?一条违法借贷就免去了他的官职。?

富弼说:“这条处罚太重了,况且也不公允。”?

范仲淹说:“违法借贷常平仓物资就够这个处罚了,为何说不公允?”?

富弼说:“陕西路也有类似的处理,您却给予褒奖。”?

范仲淹说:“陕西路确实也有类似做法,但粮食本金第二年全部按期收回,利息也如数上缴三司。百姓对这样的低息非常欢迎,没有任何人举报。”?

富弼说:“陕西路将常平仓粮食贷出也是违法的,不应根据施行的结果来判定。”?

范仲淹说:“制度和法令有很多不健全、不便民之处,官员就应该为了百姓而有担当。如果都依照法令,那还要官员干什么?但官员不能违反法令谋私利,这是坚决不允许的。可谓‘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

富弼说:“如果按察制度这样下去就危险了,我们将面临很多困境,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只为一个‘更优’的结果,而主动选择用不正义的手段?而且还有更危险的……”范仲淹示意他接着说。??

“难道您没有听说过‘河水的那一边’的故事吗?”富弼反问道。

一个人问:“你为什么要杀我?”?

另一个人回答:“因为你住河水的那一边。如果你住这一边我杀你,就成了杀人犯,是不正义的。你既然住那一边,我杀你就成了英雄,是正义之举。”?

富弼担忧的说“如果有按察使借助手中的权力,任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转换立场,这样的监察就不是大宋之福了。”?

这些被考核的官员既有京官也有地方官,既有路转运使也有知县。欧阳修对事态的发展也表现了担忧。?

“几十年来已经形成的官僚体系,良吏百无一二,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欧阳修分析道,“执行这样的官员考核制度要不了一年,改革派就得与天下为敌了。”??

不久,中书又颁布《任子诏》,对高级官员的子孙恩荫制度做了限制。数量做了裁减、年龄做了约束,若要获得实职或差遣还需要通过考试。在此之前,高官的儿子一出生就需要准备一身童装版的官袍,宰相的家臣就有机会成为七品官。一个宰相前前后后恩荫的人数能有几十人。像吕夷简这样的,儿子们都努

力读书学习的高官倒罢了。像晏殊那样的,孩子们都是不成器的,一点也不像他们爹的纨绔子弟,能不反对吗?晏殊不反对“庆历新政”,那已经算是高风亮节了。至于晏殊为什么不那么力挺这帮年青气盛的改革派,那是另有原因,过不了一年他们就会懂得晏殊的冷静。??

不得不说改革派的“精贡举”,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大宋朝读书和做官关联很深,教育改革也是吏制改革的一部分。这道诏令强调了考试中策论的重要性,强调兴建州学和县学,并规定了毕业要求。这条改革制度被一直继承,并在王安石的“熙宁新法”中得到发扬。??

至于“修武备”、“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都还没来得及制定改革细则。这一年,在汴京西南郊的常平仓发生的一件事,还是引起了改革派的深思。??

庆历二年(1042),应天府下的一个县发生灾荒,而汴京西南的这个常平仓却拿不出粮食,被御史台告到了仁宗皇帝那。这天早上,在待露院等待上朝的时候,欧阳修就与王拱辰掐架。??

王拱辰抓住欧阳修的江西口音,“连虚与委蛇(姨音),‘姨’都读不清楚。”王拱辰嘲笑道。?

“王中丞,我今天早上来上朝,看见了开封府路边的杂耍,先弄了大蛇(姨),又弄了小蛇(姨)。”欧阳修也不客气。其实,一早上朝天黑乎乎的,路上没一个人,他怎么可能看到杂耍?只是取笑王拱辰曾娶了他的大姨子,现在又娶了亡妻的妹妹,娶了小姨子。?

“滚!下流!”王拱辰愤怒的说。??

朝堂之上,两位红袍高官并排站着。王拱辰向仁宗皇帝汇报,各路的常平仓几乎都处在无粮的状态,根本就形同虚设,无法起到平抑粮价、救助灾荒的作用。

?“这个问题提出的好!什么原因?有解决措施吗?”仁宗皇帝问道。??

王拱辰看向三司使,说道:“这个得由三司和司农寺回答。”??

欧阳修没好气的哼道:“这些年御史台一个有用的都没有。”??

顿时,朝廷上脸煞白的除了身着红色官袍的王拱辰,还有站在前边的身着紫色官袍的前任御史中丞贾昌朝,如今已是枢密使,还有站在后面的监察御史包拯。常平仓的问题没解决,御史台就要炸了锅。这句话欧阳修完全没有必要,只是因为早上待露院的气还没消,嘴上没把住门。下朝路上,王拱辰点着他这个连襟的脑袋愤怒的说:“你可别忘了,谁和你们一起出的力,把你们几个弄到台前搞改革!”??

仁宗皇帝要求司农寺根据御史台汇报的情况,清理各路常平仓的实际状态。并要求司农寺联同三司,与中书省、枢密院联席商议解决方案。三天后,在汴京西南郊外的常平仓,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使贾昌朝、三司使叶清臣、三司度支副使杨偕、御史中丞王拱辰、知谏院欧阳修、司农寺卿李雷分别入座。??

这场讨论必将触及到大宋改革的深水区……?

本站网站: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