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招安二人

荀攸见此,内心不禁一阵冷笑,心想此人变脸真是快。

昨日韩遂与董卓还是同仇敌忾的盟友,现在他又大骂董卓为董贼。

荀攸有些瞧不起这种人,不过他没有出言嘲讽,正因为对方如此善变,所以才有利用的价值。

若是韩遂与马腾都是重情重义,绝不轻易背叛他人,他们又岂会如此容易被招安。

“既然如此,那就劳烦二位将军了,还请你们整顿兵马,三日内出发前往长安,不给董卓喘息的机会,到时候陛下也会从洛阳出兵,配合你们攻城。”

荀攸交代完毕,便告辞返回洛阳。

马腾与韩遂亲自送到营门之外,他们看着荀攸离去的背影,马腾说道:“义弟呀,日后我等终于不用再背负叛军的骂名,也能名正言顺镇守西凉了。”

“要是董卓不是那么无能,别说是镇守西凉,攻下洛阳,推翻汉朝也并非不可。”韩遂还是心有不甘,他的野心明显要比马腾大得多。

“嘘!事到如今,造反之事还是别再提了,要是被人传到天子那去,会毁掉你我的前程。”

马腾连忙制止韩遂,他虽有野心,但也并非一定要推翻汉朝统治,现在能当个将军镇守西凉,他已经心满意足。

韩遂看着马腾,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荀攸返回洛阳后,立即前去皇宫给刘辩回报。

刘辩得知荀攸归来,他在御书房接见。

荀攸抱拳道:“臣不负陛下期望,成功招安马腾与韩遂,并让他们协助朝廷兵马攻打长安。”

“不亏是公达,果然没让朕失望,朕就知你一定可以完成任务!”刘辩心满意足地点了点头。

既然已经成功招安马腾与韩遂,现在他的目标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攻打长安,把董卓抓回来,此事一成,他也将除掉一个心腹大患。

刘辩看了荀攸一眼,说道:“公达,无论是镇守长安,还是招安马腾与韩遂,你都功不可没,朕理应好好赏赐你,不知你想要何赏赐?”

“臣身为大汉之臣,理应尽忠效力,能得陛下重用便已心满意足,岂敢再要其他赏赐。”荀攸连忙推脱,绝口不提封赏之事。

“正所谓有过要罚,有功就要赏,你立下如此大功,若朕不封赏,岂不是会让人说赏罚不明,你想要什么尽管开口,朕尽量满足你。”

“可是臣……”荀攸犹豫半天,始终没有说出来。

刘辩见他脸有难色,便知他有所顾忌,问道:“你是否有难言之隐,若有大可直言,如今没有外人在,你不必有所顾忌。”

“是,陛下,臣在朝上资历浅薄,不久前陛下才封臣为中常侍,百官已经有所不满,若陛下再次封赏臣,那一定会引人嫉妒,俗话说树大招风,臣不愿意太过惹人注目。”

听完荀攸所说,刘辩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大可不必介怀他人所想,朕赏赐你是因为你立下大功,若有人不服,自有朕替你做主,我看谁敢反对朕的决定!”

荀攸见刘辩如此宠幸自己,他感动不已,不过还是说道:“能得陛下信任,臣感激万分,然臣不接受封赏,其实也是为陛下着想。”

“此话怎讲?”刘辩有些不明白荀攸的意思。

“陛下不妨试想,中常侍一职历来饱受非议,如今臣官居此职,陛下对臣又屡次封赏,其他大臣必定觉得臣如同那张让一般,蛊惑陛下,操控朝政,如此一来也会让陛下蒙上不好的名声。”

其实荀攸已经说得很委婉了,他把自己比作佞臣张让,那么刘辩就是宠信佞臣的昏君刘宏。

一旦沾上了不好的名声,那势必给一众大臣留下坏印象。

毕竟前有十常侍祸乱朝纲,百官想不往那个方向去想都不行。

所以荀攸拒绝封赏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保护刘辩的形象。

刘辩听完这一番话,这才明白荀攸用心良苦。https:/

其实连他自己都没考虑得那么周全,仅仅是一个封赏,这背后就有如此之多的牵连,若是没有荀攸为他分析,他还真想不到这其中利害关系。

此时此刻,刘辩才深深感受到驭下的困难,即使他身为当今天子,也不可能为所欲为,他所做的决定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各方反应。

“既然如此,那封赏之事就放到收复长安之后再做决定吧。”刘辩只好如是道。

“若陛下没有其他吩咐,臣先行告退了。”

荀攸正想离去,刘辩突然把他叫住:“等下,公达且慢,朕还有一事要征求你的意见。”

“陛下请说。”

刘辩犹豫半晌,这才开口:“朕如今只有唐姬一位妃子,不知能否再立其他妃嫔?”

他讨论天下大事时,那可是指点江山,气势不凡,但换成讨论男女私情时,他瞬间扭扭捏捏,还有点不好意思开口。

荀攸心中了然,抱拳问道:“莫非陛下有看上的女子,不知是哪一家大家闺秀如此幸运,能被陛下相中。”

“咳咳,说起来此人你也认识,那便是蔡邕的女儿蔡琰。”

“原来是蔡中郎之女,据闻蔡琰乃洛阳才女,颇有名气,其不仅样貌出众,还有一身不输男子的才学。”荀攸蔡琰之名也有所耳闻。

“对对对,朕看上的正是她,朕有意立她为妃,不知你意为如何?”

“能得陛下喜欢,那是她三生之幸,可立妃之事事关重大,陛下恐怕要得到太后的首肯,方能立蔡琰为妃。”

对于这种事情,荀攸也是爱莫能助。

立妃归属后宫管辖,一般都是由太后来做主,他一个大臣只能提提意见,完全无法插手,刘辩与其问他,还不如去问太后。

刘辩点头道:“公达言之有理,朕这就去询问太后意见。”

“不过臣斗胆说一句,即是陛下去问太后,恐怕太后她老人家也不会点头同意。”

“公达何处此言,莫非以蔡中郎的家世,还不够门当户对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