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第 119 章

新地人口如今已经达到1200人, 开荒的土地也广达到五千亩,但离当初桑榆所定的一人五亩的土地目标还差一千亩,更何况新地这边还要肩负盐山的粮食重任。

而且桐镇那边的种植业刚刚起步, 也还需要新地兜底。

因此, 桑榆对部落的种植业格外重视。

从联盟中心回来后,她立即找到枝和大米等种植队的人员开会。

参会的除了这两名队长之外,还有另外的十余名骨干。

如今种植队人数已经多达三百人, 单单靠枝和大米根本就顾不全, 更何况大米主攻技术方面,人员管理较少涉及。

这十名骨干还是桑榆和枝一起联合挑选出来的。

主要根据不同的种植环节,进行侧重管理。

包括耕地、育种、施肥、播种、护苗、授粉,以及收割晾晒等等。

人还是那些人, 但侧重点不同。

而且这十名骨干都是一早就进了种植队,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桑榆也打算等着教育制度完善下来之后,对部门和岗位重新定位, 明确薪酬制度以及晋升制度, 再把这些骨干小组长纳入到部落的管理岗位的体系中。

“枝,你先总结一下近年来部落的土地、产量和人员情况。”

枝在这方面还是做足了准备,接到开会通知的时候就已经把所有材料都给备齐了。

“新地目前耕地面积五千亩, 除了木薯产量稳定, 每亩一直保持在两吨左右, 其他的几样粮食,亩产大概四五百斤。

其实前面几年,我们在种植黍和豆子, 甚至是稻子的时候, 亩产不过两百来斤, 好在养殖场的肥料不少, 杀菌发酵处理过后,进一步转化成为有机肥,归还回农田中,保证了土地的肥力。

还有大米所带领的农业研究小组,在育种选种以及灭虫害方面不断突破,如今产量终于翻了一番。”

枝说着,脸上是难掩的兴奋,其他人也是眼睛发亮,自豪之色溢于言表。

这些数据,桑榆心里是有数的,虽然没办法达到现代那样的产量,但对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跨越式的进步了。

枝继续汇报,“桐镇如今也已经开荒种地,但他们起步晚,今年上半年第一茬,收获不是很好,所以今年那边的粮食用度都还得靠我们这边。”

桑榆点了点头,“所以我们未来,除了要在面积上不断扩大,同时还要想办法提高亩产量,大米,这方面是你擅长的,需要什么,就跟我提。”

大米点了点头。

“枝,今年那五千亩地是怎么分配的?”

“下半年,就是眼下这一茬,两千亩种水稻,剩下的三千亩,分别种植木薯、豆子和黍,蔬菜也就种了百十亩地。”

“劳动力怎么分配?”

“这两年随着畜力和铁质农具的加持,特别是曲辕犁的研制出来,一头牛如今一天犁地面积能到三四亩之多。

以目前新地的土地保有量,一百头牛齐齐下地,得要花半个月多才能耕完。

但比起以前一人几天一亩地这样的效率,已经快上许多倍了,大伙儿也轻松了不少。”

“你们算算看,现在部落一个人大概需要几亩地才能过活?”桑榆沉吟一下道。

在现代,国家一直以来坚守着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人均一亩三分地就是这么来的。

而在这里,没有化肥加持,一亩三分地是没有办法养活一个人。

大家闻言,低下头,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演算过后,就有人得出了答案。

“首领,两亩地可养活,个头大能吃得多费点粮食,不过我们把小孩子的人数也算在里头,平均下来只多不少。”

大米道:“再加上养殖队肉类加持,人均两亩至三亩的产量,还是能解决一个人的温饱问题。”

和桑榆计算的差不多。

她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目前新地的土地开发量,已经基本足够养活三地的人口了。

等桐镇的农业彻底发展起来,粮食将会呈现出富余的状态。

不过以后的人口只会越来越多,所以土地开发的脚步也不能停下来。”

几名骨干皆纷纷点头同意她的看法。

枝却有些为难道:“继续开发土地,还要耕种养护,单单我们这点人怕是不够。”

“这个事情我都考虑过了,以后新增进来的人口,主要还是往农业方面填补,至少年底之前,会有一千人入驻新地,你看要多少人,跟我说。”

听到还有一千人加进来,枝就彻底没了什么顾虑。

“现在农忙时候整个部落都来帮忙,倒也还好,所以我们也吃不下那么多人。”

“嗯,到时候给你安排五百人,种植队就直接扩充到八百人,你们几个骨干人员到时候主要重心还是要放在管理和经验的传授上面,不要自己还要下地耕地,我们的人才不是这么用。”

“是!首领。”

在种植队这里开完会后,桑榆又去手工队找梅。

梅最近才把河边的几个大水车给完善好,如今正在做一些收尾工作。

见到桑榆来,忙迎上去。

桑榆一边打量着河边新建的这几座巨大的水车,再顺着连接的机关,到达其动力所带动的作坊,心里松了一口气。

一旦机械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手工队这些人的思路就会被打开,不再受以前固有思想所束缚,部落的未来科技只会是一往无前。

“来是想给你安排个活。”桑榆开门见山地道。

“正愁没新的活干呢,首领尽管说。”梅笑道。

“要做车子,就是我们现在拉货拉人,都得靠着马和驴直接驮运,能拉得太少了,而且通往岩石部落的这条大路也差不多快建成,所以我想弄个车子出来。”

梅对车子一点概念的都没有,不过听着桑榆说完,她是大概懂得自家首领是想要什么样的一个东西。

大抵就是让马儿拖着走的一个东西。

但是怎么拖,怎么设计,她还有些懵懂。

桑榆指着不远处正在转动的水车轮子道:“设计理念和简单,你看那个轮子,要是有那么两个小轮子各一边,连着同一根轴,上面架上木板,然后绑到马背上,借助畜力,轮子随着马儿的奔跑,也跟着转动起来,是不是就可以快速地朝前跑动了。”

梅惊呆了,原来还可以这样。

她直接举一反三道:“然后板子上还能装很多东西,这些东西的重量没有直接压在马背上,马儿也没那么重的负担,还能拉更多东西。”

见到桑榆点头,她又继续道:“要是想要拉很多人,就把板子围起来,做成一个小房子,会移动的小房子,还能防风防雨。”

“对,我想要的就是这么个东西,但是问题就是,轮子要怎么做,如果只是木头来做,会不会太过颠簸,也容易散开,有没有什么又软又结实的东西可以裹住车轮子,减少震动和对轮子骨架的磨损。”

桑榆能想到的就是橡胶,但是橡胶树有没有还是个问题,国内据说有橡胶草,但自己也不认得。

只能暂时用木头做着,先满足拉货需求。

梅得了桑榆这一启发,脑子里早已疯狂地转动起来。

桑榆见她这副模样,原本还想跟她说韶融才事情,感觉对方心思已经全部跑到马车的制作上,只好叹了口气走了。

可才出门,就看到门口蹦蹦跳跳地来了个小姑娘。

不是韶融还有谁。

后面还跟着高四岁多的女儿,桑憬,

见到桑榆,韶融停下脚步,两人恭恭敬敬地朝她行了礼,乖巧地叫了声“首领好”。

如今庄老掌管具体教学事宜,还涉及礼仪,这些孩子如今在礼这一方面,规矩了不少。

桑榆笑道:“这么早就放学了,看来是交到新朋友了。”

桑憬却赶紧抢答道:“不是新朋友啦,是老朋友。”

桑榆摸了摸鼻子,“看来两位认识挺久了,是我没搞清楚状况。”

韶融这才有些委屈地道:“首领,今年您就只去学校上了一次课,先前答应辅导我功课的,一次都没有。”

桑榆有些心虚,道:“最近确实有点忙,不过择日不如撞日,走吧,去我那儿,我给你辅导功课,顺便检验一下这段时间都学到了什么东西。”

韶融闻言,脸上露出雀跃之色,桑憬也跃跃欲试,想跟着一起走。

却被桑榆无情打断,“你都还在幼儿园,去了能辅导你什么?”

“可是我想跟韶融姐姐在一起,我会乖乖的,我不出声,不打扰你们。”

这个小家伙是部落的第一个孩子,桑榆自然也是疼爱她的,见她这幅可怜兮兮的样子,不过是想逗她玩一会儿。

“行吧,这次暂时破例让你跟着。”

桑憬笑嘻嘻地跑过来抱住她的大腿。

一旁的韶融见状,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

桑榆知道她如今跟自己阿母聚少离多,难免孤寂,好在梅跟娅私交不错,也时常关照她,她祖父也在这儿,小姑娘这半年来总的来说过得还算可以。

“你梅姨这两天怕是又要忙起来了,去跟她说一声咱们就走吧。”

韶融这才快步朝屋内走去,但很快就出来了。

“走吧。”桑榆说罢,一边牵着一只小手,朝自己院子的方向走去。

“首领,老师天天叫我们练字,我手都疼了,我能不能不练了呀,反正我都会了。”

“那不行,”桑榆道,“做一件事情,要不断练习,多练练,才能百炼成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