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世子面相不该如此啊

一旁的朱高煦也是一脸的不服气,抬了抬下巴,高傲的指着朱尚邴道:

“不信来比比。”

看着朱高煦嚣张的样子,朱尚邴都有些无语了。

凭他现在的武力,真怕一不小心就打死这小子。

一旁的周兴这时候也站出来,支支吾吾道:

“这……恐怕不太好吧?”

谁知,这一切落在朱高煦眼里,却成了朱尚邴怕他,这周兴就是替他推脱。

心里更瞧不上朱尚邴。

他一甩大哥朱高炽劝阻的手,指着周兴傲然道:

“有何不妥?是男人的,就跟我战上一场!”

小胖子看着,脸上一阵着急。

其他先不说,皇爷爷是何等英明神武,再怎么样也不会送朱尚邴这个孙子去前线打仗吧?

这位堂弟必定有过人之处,二弟这般鲁莽,怕是要吃大亏啊。

他再次上前,趁着一张脸去拉朱高煦:

“二弟!别胡来,小心父王回去罚你!”

所谓良言难劝该死鬼。

朱高煦不仅没领情,反而将朱高炽一把推倒,随后抄起身边的长棍,遥指着朱尚邴:

“今日谁拦我我打谁!大哥也不给面。”

“朱尚邴,可敢上擂台一战?”

一时间,整个军营一片寂静。

但很快,所有人都一脸同情的看着朱高炽,心想,这小子怕是要挨揍了。

毕竟,朱尚邴刚才可是用棍子打崩了老兵营。

那种枪法和力道,让所有人佩服不已。

朱尚邴却是一阵叹气,他这是不想答应也不行了啊。

此时,擂台已经被清空。

两人站在擂台两头,朱棣也饶有兴趣的走过来观战。

而朱爽却是满不在乎。

“啊!”

朱高煦大吼一声,挥舞着长棍朝朱尚邴奔去,眼看要到近前时,他手中的长棍一个横扫,想一棍将朱尚邴扫下台。

然而,下一秒。

嘭的一声,朱高煦被一棍扫下台。

朱尚邴甚至都没移动半分。

他冷眼看着摔下擂台的朱高炽,不屑冷笑:

“只知道蛮力冲撞,在战场上只不过是一头野兽罢了!”

成王败寇。

这一棍打得朱高煦失魂落魄,垂头丧气的回到朱棣身边。

朱棣一向疼爱这个儿子,见他颜面扫地,自然恼火,但他也不好对一个小辈动手。

燕王一行丢了脸面,自然不敢多留,匆匆告辞离去。

朱爽也是笑得开怀,得意找到朱尚邴,跟他描述朱棣刚才那副猪肝色的表情。

可朱尚邴却没心思管这些,他想的则是姚广孝离开前的那副表情。

……

回程的马车上。

姚广孝一阵唉声叹气。

后者却是一脸不解。

“贫僧方才看过秦王世子的面相,本该是一碌碌无为之相,绝不可能如此!”

“怪哉怪哉!”

“你这是什么意思”

朱棣脸色难看,手中捏着的玉佩被一股巨力捏碎。

但很快,姚广孝却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放轻松。

对上那双沉稳的眼睛,朱棣心情大定。

只听姚广孝淡淡道:

“放宽心,一切都没变,你还是真龙天子。”

这句话无疑是一颗定心丸,但朱棣一想到朱高煦惨败的样子,心里涌起一股狠劲。

老二家的小子,绝不能留。

……

奉天殿。

朱元璋上完早朝后,便回到寝宫小憩,闭上眼便再次打开模拟器。

这些日子他下了不少调令,或提拔,或贬谪,将那些能臣武将都调了一个遍,可就是没改变模拟结局。

难道允炆的结局注定了?更改不了?

“看来是咱关心则乱,太操之过急了。”

乱世用重典,所以他一向严苛,杀伐果断。

但却不想日后的大明延续他的风格。

秦二世而亡,除了帝王昏庸外,也有苛政的原因在。

以法治国,太过严苛,于民不利。

他不想成为第二个秦朝,所以他才会选朱标,就是想给大明留一个治世明君,延续大明万世之基业。

只是,如今标儿逝去。

他只能扶持允炆。

选贤用能是没错,但一味重用文臣?

他突然睁开眼睛,对着身边的太监说道:

“安道,去把允炆叫过来见咱。”

后者躬了躬身,立刻离去。

等杜安道带着朱允炆回来,朱元璋早已洗去一身疲惫。

他看着面前恭敬的朱允炆,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

只见御案上,摆着大明格式官员的册子。

有文有武。

朱元璋指了指册子,让他先看,好半响才问道:

“看了这些文武大臣,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朱允炆手里捧着册子,一脸的欲言又止。

一旁的杜安道却觉得不妙。

一番斟酌后,朱允炆终于开口:“孙儿以为,武将太多了,兵之患,不利于国……”

朱元璋敲着桌面的手突然一顿,看向朱允炆的面色微不可察的一变。

他沉默了片刻,才淡淡开口:“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

见皇爷爷并没有直接反对,朱允炆倒是松了一口气。

提到自己擅长的问题,他说话也大声了不少。

“经过这一战,残元只怕是会一蹶不振,无力再南下,我大明军民可以休养生息,留下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将,反而是一种隐患。”

朱允炆本以为他的说法虽然没什么过人之处,但也没错。

毕竟是利国利民之策。

谁知……

“荒唐!”

朱元璋本来还压着怒火,听到最后一句,他实在忍不住一拍桌子。

朱允炆吓得连忙跪在地上,一声不吭。

见状,朱元璋一声哀叹,也不再责骂,而是循循劝解:

“休养生息没错,但也要居安思危!”

“何为君!文有治国之才,武有安邦之能,一文一武相辅相成,这才是君,你一味重文轻武,只怕终酿成大祸,宋朝是什么局面私塾的先生没教过你吗?文官的确能治国,却心眼多,宋朝的武将何其忠勇,但换来的却是靖康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看了几次模拟轨迹,顿悟了不少。

朱允炆脸色诚惶诚恐,连忙跟朱元璋告罪:

“皇爷爷,是孙儿思虑不周,重文轻武,等于自断双臂,面对强敌只能人人宰割,文官该重用,武将也不可忽视,,孙儿受教了。”

还好,这小子醒悟得还不算晚。

朱元璋松了一口气,走下来摸了摸他的头。

杜安道也是松了一口气,连忙端着茶水递给爷孙俩。

只是,还没等他开口,朱元璋再次道:

“安道,去,把允熥也叫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