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返回夏都

二月的剩下将近二十天时间,赵安一行就在乘船中渡过了。

随着东部草原各大势力的先后投降,华夏军正式完成了对东落岛的彻底统一。

一路上,为了打发无聊的航船时间,赵安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船舱里与王猛商讨华夏军接下来的举措中渡过。

两人商讨的内容涉及了关于华夏军发展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大部分时间都是王猛在详细述说,赵安则是结合着自己后世在网络上了解的内容不时查漏补缺,相互之间的感觉都是大受启发。

而经过这一番的长时间商讨,对于华夏军接下来的发展,赵安的心底终于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三月二日,碧蓝的天空下,锦帆营的船队终于出现在乐里镇数百米之外的龙川江面上。

进入春季以后,东洛岛的气温快速回暖,此时乐里镇城外的大片良田里成片的麦子已经冒出绿芽。

乐里镇北门外,刚刚修建不久的宽阔土道上,一支气势凛冽的大军已经分散列阵于道路两旁,从城门一直延伸到了岸边渡口位置。

在大军阵列的两旁,数千闻讯而来的乐里镇百姓也是聚集在一起。

长达400多米的渡口岸板上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木材都成色很新,明显是刚刚扩建不久。

渡口岸板上,以陈群为首的数十名文臣武将在数十名将士的护卫下翘首立于岸边。

远远的,陈群等人已经可以看见水师舰队的前方旗舰上,赵安的身影已经出现在舰首甲板上。

“是主公!”

“主公回来啦!”

看到赵安的身影,岸边的人群顿时激动起来,不少人都欢呼出声。

人群中央,面容明显清瘦了几分的陈群脸上也是隐现激动之色。

此时距离赵安亲自领兵出征已有4月之久。

作为华夏军的最高统治者,赵安的离开固然让陈群等留守之人身上压力倍增,但其所创下的赫赫战功也让众人振奋不已。

半月前,当阿济格败亡,东部草原已经彻底平定的消息传回夏都时,所有人都在翘首盼望着赵安的归来。

这一刻,无数人都在赞叹着赵安当初的果决和英明。

要知道,当初满清之主阿济格领兵西征燕王高开道的消息传来之时,华夏军中不少人都是不赞成与五镇组成联军出兵抗击的。

唯独赵安一眼看准了形势,他不仅力排众议坚决下令出兵,还早早就在暗中定下了由俞大猷领兵正面抗击和自己亲自领兵走海路绕后攻击满清后方腹地的计策。

这一战下来,华夏军所取得的战果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不仅消灭了强大的满清阿济格势力,还顺带着将五镇势力和燕王高开道势力也都吞并了,一举完成了对东洛岛的统一。

这一进程取得的时间,比起陈群等人的预料起码早了半年。

可以说,这一战所取得的辉煌战果让得赵安在华夏军中的民望瞬间达到了顶点。

两日前,接到赵安即将抵达的消息,陈群这才会带着夏都的一众高层赶来迎接。

一刻钟后,船队缓缓向着渡口靠拢。

为首的旗舰率先停靠,登岸的甲板放下,赵安带着王猛出现在船头。

“臣等拜见主公!”

看着出现在船头的赵安,众人立刻在陈群的带领下躬身下拜道。

身后,一众身着铠甲的士兵也跟着单膝跪拜。

一时间,众人热切的高呼声响彻天际。

远远地,围拢在乐里镇道路两旁围观的大量百姓也是跟着起哄欢呼。

看着这一幕,赵安也是只觉浑身血气上涌。

作为一方之主,能得臣民如此拥戴,他岂能不感到兴奋。

大丈夫,当如是也!

“属下恭喜主公,能得如此忠心拥戴之臣民,主公何愁霸业不成也!”

一旁,王猛的脸上也是神光绽放,朝着赵安躬身一礼,高声贺喜道。

“哈哈,都起来吧!”

赵安闻言放声爽朗一笑,朝着众人伸手一扶道,说完当先笑着沿甲板登上渡口。

登上渡口,赵安他们在陈群的簇拥下开始朝着乐里镇方向而去。

岸边,锦帆营和内卫的一众将士也开始快速登岸。

一路朝着乐里镇方向行去,赵安一边为陈群等人介绍了一番王猛和高思祥等人。

进入乐里镇,在海上接连航行了将近二十天的赵安、王猛等人与一众华夏军高层在城里短暂歇息了一天才再度启程返回夏都。

期间,赵安还向陈群详细地询问起后方的情况来。

在这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后方华夏军所统治的四县之地并未受到战事的波及,得到了一段极为稳定的发展时间。

首先是在人口增长方面。

按照今年二月的统计资料显示,由于拥有极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华夏军所统治的南浦县、南原县、北原县和夏县四地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吸纳了大量的流民,人口激增了将近三成,总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22万人。

根据这些新增流民的登记信息来看,在这新增的5万人中,其中超过半数都是在战乱之中从中部的燕地三县和东部草原地区逃难过来的,还有2万余人则是从南部无名山脉中主动出来投靠的,最后仅有三四千人是零零散散地从海上逃难而来。

这些从各地逃散而来的流民不仅增加了华夏军的人口数量,还带来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特别是从那些海上逃来的流民口中了解到的信息,使得华夏军对东洛岛周边海域的形势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行政方面。

对于华夏军治下原有的四县之地,在各村镇的行政机构已经全部搭建起来,大量通过考核的官员被派驻到各地,使得地方上的一应事务渐渐地走上了正轨。

在陈群执掌下的尚书省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和运营也已日趋成熟,下设六曹各司其职,虽人才上还略有短缺,但各项事宜还是能够安排得井井有条了。

军事方面。

在血珠的神异作用加持下,留守的长风营、胡骑营、羽林营三营将士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已全都成为精锐之兵。

在龙城,搬迁至此的匠作坊在工部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如今已然形成一座拥有完善流水线的锻造之城,每天都有大量的军械铠甲从龙城产出,运往夏都囤积在府库的精良铠甲和兵器已足以装备上万大军。

龙城的军械铠甲生产效率虽是喜人,但华夏军的铁矿储量却已经出现了不足的端倪,匠作坊最近一月运作所需的生铁有很大部分都是从各地收集而来的废弃装备熔炼而来。

在海港村水师基地,原有的顶级船坞旁已经再度扩建出两座中等船坞,每月从这里产出的大小船只能有十多艘。

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从海港村船坞生产出来的四层大型福船有五艘,三层楼船十三艘,一二层的中小船只则有近四十艘。

这些生产出来的船只大部分都已被迁移至临水镇外的水师基地停泊,以便水师扩编之时使用。

农业方面。

由于岛上的气候温热,随着春季的到来,又一波的春耕热潮已经在四县之地掀起。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数万头从东部草原抢来的牛马被运至四县,百姓开垦田地的效率大大增加。

仅仅一二月的两个月时间里,在各地官员的组织下,四县所新开垦的良田土地就高达200多万亩,算上原有400万亩良田,总计超过600万亩。

按照亩产115斤/年计算,这些土地一年总计能够收获300万石粮食,光是这四县之地所产的粮食就足以养活八九十万人。

而且,这个数据还在小幅度的增加。

可以说,如今的四县之地已经发展成为了华夏军的巨大粮仓。

当然,由于人力的限制,眼下的四县之地虽是开垦出了大量的良田,但粮食的产出率还达不到亩产115斤/年。

经济方面。

在这四个月的时时间里,南浦县、南原县、北原县和夏县四县已经基本完成了县镇道路的连通。

随着华夏银庄的成立,大量的绸币开始在四县境内发行,极大缓解了境内金银短缺压力。

在华夏银庄推行的各种放贷政策扶持下,不少的民间工业作坊开始兴起。

从这些工业作坊中产出的各种物资极大的丰富了百姓的生活,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和繁荣。

不过,这些民间的作坊数量虽是不断增加,但由于境内的人力匮乏,这些作坊的规模都不大,所产出的物品数量也不多,仅能勉强供给境内百姓的自足,所带来的税收也极为有限。

想要达到赵安和谢晚晴所构想的大规模对外输出,通过繁荣的商业来丰富国家税收的程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此,赵安倒也没有太过急迫和失望。

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华夏军原来的底子就那些,以四县之地就能够达到如今的水平,赵安对于陈群、谢晚晴等人的能力已经感到十分满意了。

眼下,华夏军已经完成了对东洛岛的统一,等到各地彻底完成整合之后,才是华夏军真正开始蜕变之时。

乐里镇距离夏都大约一百公里路程,一日休整之后,赵安第二日清晨就带着大军启程,一直到三月四日正午才赶回夏都。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