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定下传人

第五百三十六章:定下传人

“真能做出更好的武器?”

李渊有些难以置信。

火炮在李渊心目中的威力已经够大了。

居然还有比这威力更大的武器。

这事着实有些难以让人相信。

不能怪李渊没见识。

李元霸非常肯定的道:“皇上。

那是一定的!皇上。

您想啊。

陌刀最开始不是在战场上用起来有些问题。

经过叶大师的改进。

不是好用多了么?

臣想。

火炮也是这个道理。

皇上是知道的。

数月前我们造出来的火炮。

那时的射程和威力比起现在的火炮。

就差上一大截。

这事儿。

总是做着做着就有新的想法。

就有更好的东西给做出来!”

一番话说得李渊不住点头道:“是啊。

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步一步做起来的。

越做越好!”

李元霸最后道:“我们做不出最好的武器。

但我们可以做出更好的武器!”

这话立即得到李渊的赞赏:“说得没错!无论何事。

不可能有最好的。

只有更好的!只要努力。

一定能做得更好!陌刀是这样。

火炮也是这样!说吧。

你有什么想法?”

李元霸笑道:“臣不敢不直言。

臣现在感觉军器的良工不够用。”

“军器监那么多良工。

你还不够用?”

军器监集中的是唐朝最好的工匠。

人人都有一身不俗的本事。

而且人数众多。

李元霸居然说不够用。

这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李元霸回答得非常巧妙:“陛下有所不知。

军器监的良工固然多。

但是。

比起我们要做的事情来说。

还是不够用。

我们现在机床已经做出来了。

可以对钢材进行加工。

做出更多地好东西。

到时。

大唐就会发生巨大地变化。”

李渊插话道:“这朕知道。

机床做出来后。

朕听说。

一时心动。

也去看了看。

着实好用。

是该多造些。”

李元霸双手轻击。

一副赞成之态道:“皇上此言极是!只是有一样。

我们的人手不足。

皇上。

臣是想从国子监里挑一批人来做这些事。

还请皇上允准!”

“学而优则仕”。

这是儒家名家。

自古以来。

读书有成者都去做官了。

唐朝的国子监主要是负责给唐朝培养官员的。

要是此例一开。

唐朝就没有足够的官员。

李渊率先反对道:“这事不可。

万万不行!国子监是朝廷的重地。

主要负责为朝廷培养官员。

此风一开。

朝廷将面临无人做官的境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官员比科学家更重要。

因为官员可以管好百姓。

不让百姓生乱。

这是统治者最看重地事情。

李渊虽然精明过人。

仍是不能免俗。

李元霸原本以为李渊肯定赞成他的想法。

没想到他居然第一个反对。

不由得心头发急道:“父皇,臣是想国子监的生员虽多。

并不是每一人都想着做官。

朝廷不是在国子监开设了杂学。

让生员研究术数么?

国子监有个生员叫高渐。

他对技艺方面的事情更感兴趣。”

高渐和李渊在“敬贤亭”照过面。

李渊轻轻点头。

李元霸接着道:“臣要地就是高渐这种人。

那些一心想做官的人。

臣也不会要。

他们没那心思来做这些事。”

李渊想了想道:“就算让你去挑人。

也不见得能挑多少。”

只要李渊同意了。

李元霸使出浑身解数。

坑蒙拐骗。

好歹也要弄些人手过来才成。

顺着李渊的话往下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若是国子监的生员不愿意来。

臣想恳请皇上让臣从县馆的生员里面挑。

皇上是知道的。

县馆地生员不能进入国子监。

要么做幕僚。

要么就从军去了。

要是他们能到国子监来。

比起让他们做幕僚更有用处。”

“就算你把他们挑了来。

他们对技艺方面的事情一窍不通。

派不上用场呀!”

这事。

李元霸是想透了地。

马上就道:“这事臣自有办法。”

“说说你的办法。”

李渊也来了兴趣。

李元霸应一声。

道:“皇上。

在说臣地想法之前。

臣想请问皇上一个问题。

这问题有些不敬。

还请皇上恕罪。”

李渊的兴趣一下子给提起来了。

看着李元霸。

李渊点头道:“说吧。

朕不会怪罪于你。”

李元霸谢一声。

问道:“皇上。

军器监地刀具可以削铁如泥。

可是。

军器监花费一百年时间都没有做出来。

若是军器监做不出来。

皇上觉得可惜么?”

“这还用问么?

当然是可惜。

很可惜!”

李渊眉头一轩。

脱口而答。

这回答在李元霸的意料之中。

接着往下问道:“不知皇上有没有想过。

为何造成这种情况?

再请问皇上。

华夏历史上失传的技艺很多。

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李渊并没有马上回答。

而是思索起来:“战乱不断。

致使技艺失传。

这刀具也应该是前朝末年。

战乱不已。

致使这位巧匠死于非命。”

李元霸却不这么看。

反问一句:“皇上所言固然有理。

不过。

臣并不这么看。

臣请问皇上。

照样经历了战乱。

还有秦始皇焚书坑儒。

为何儒家经典能够流传于世。

而技艺却湮灭了呢?”

自从孔子创下儒家开始。

历经千年。

儒家不仅没有衰败。

反而更加兴旺。

千年之中。

儒家同样经历了战乱。

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

为何如此兴旺呢?

技艺却失传了。

这道理安在?

这一问题把李渊问住了,一下子张大了嘴巴。

无从回答。

“太子。

你以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李元霸于此事思之熟矣。

回答道:“臣以为是传人。

是因为没有传人。

使得这些宝贵的技艺失传!”

“传人?”

李渊无论如何也是想不到李元霸给出这样地说法。

李元霸接着道:“儒家经历千年而不衰。

纵有南北朝时期地大分裂。

依然兴旺。

原因就在于儒家有很多传人。

他们以性命保得儒家学说。

必要时。

他们会带着典籍遁入深山。

等到天下太平再出世传播儒学。

“而技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没有传人。

没有著之于典。

没有载于册。

一旦这些良工遇难。

宝贵的技艺就会失传。

臣一直在想。

若是做出刀具的那位先辈不要说找个传人。

就是留下只言片语。

军器监就不用花费百年去摸索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