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熟悉的名字

聂爱红突然传来的结婚“喜悦感”,很快被小说接龙比赛的海选到来而冲淡了。

按照聂子航的规划,由于人力组织问题,以40岁为年龄分界线、燕京高校青年学生优先选择的标准,预计投稿信件不会超过三千封。

毕竟在1978年,生产、劳动,已经占据了大部分人的精力与时间。

爱看小说与能写小说的、愿意参赛与愿意关注新闻的又是不同的两类人。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燕京日报》的宣传力度。

《歌颂英勇事迹,不忘艰苦时代——论《潜伏》续写大赛》

“以文X局、燕京大学为主办单位,原著作家顾秋为主评委的小说接龙比赛,于今日拉开序幕……”

此版报道一出,顿时在燕京掀起一阵风潮。

于是,海选共计三天的时间,斐斋101收发室作为本次比赛的收件办公室,总共收到了整整五千多封信!

五千多封,分派给《杂谈》编辑部六位成员进行初审,每个人约有一千封左右的工作量。

更不用说,遇到不同类型的稿件,编辑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需要彼此商洽讨论,最后还要聂子航这个领头人进行把关二审。

工作量很大,难度也确实很高。

如果按周校长交代的,五月中下旬就要结束比赛,那么他们的审稿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一个星期。

于是从收稿的第一日起,除了上课、开班会,编辑部众人几乎住在了斐斋105室。

聂子航的生活路线,也理所应当地变成了晨跑-看稿-上课-吃饭-看稿。

在此之余,101收发室的坐班老师自发性地给编辑部众人带了不少水果、零嘴。

工作闲暇之时,戴眼镜的坐班老师时常拿着一条板凳、一把蒲扇,靠在门口坐着,嘴里发出啧啧啧的感叹声:

“现在的小年轻,真是充满朝气啊。”

编辑部的女同学也会时常回应他:“老师,您也不差到哪去啊?”

“那可不是,我就想悠闲自在的上上班,看看报,喝喝茶。”

听到这番话的聂子航,不由想到了想去文化馆躺平的于华大夫。

这可真是领先时代几十年的精神状态……

有着日常琐碎的欢乐,由点成线的忙碌生活,并不令人感觉枯燥。

“你们看这篇,我觉得很有冠军的潜质。”

刘学虹拿着稿件示意众人:“这封来稿很有意思,大家看,戴笠乘机坠亡之后,天津站站长吴敬中回南述职,这时候他设计马奎不仅暗中调查吴敬中的敲竹杠事件,还找到了穆晚秋,这是一个很新奇的角度。”

“拿来我看看。”张曼玲拿过了稿件,仔细浏览一通后说道:“他的行文也很有魅力,完全不像是一位学生,或者新手,虽然还有不足的地方,但已然有唇齿留香的感觉了。”

曼玲接着问:“来稿者多大?”

按照海选规则,投稿者需要注明回信地址、年龄与姓名,这个姓名可以是笔名,也可以真名。

“23岁,用的应该是笔名,叫莫业。”

“莫业?”张曼玲笑着问道:“大凡笔名都有個寓意,好比子航的笔名叫顾秋,报纸上说,引申的是《北平的秋》,是故都的秋,所以叫顾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