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正文后看此章

(背景有点复杂,可以不解时,回来观看)

当今天下,

秦国,唐国,楚国,三国争霸,其余诸国勉强支撑。

(楚国篇)

神州大地上曾经唯一的霸主,五百年皇权,留下的却是满目疮痍。诸侯遍地走,百姓若寒蝉,如履薄冰。泱泱楚国,千疮百孔。

楚国大夫——赢异,面圣请命,却不得志。得罪朝野,为求安身立命,只得揭竿起义。楚国倒行逆施,墙倒纵人推。秦王,顺应民心,八方来投。百姓开城门,大夫连夜逃。楚国溃不成军,退以寒江以北,苟延残喘。

(秦国篇)

秦王建国后,为避免楚国的前车之鉴,令法相韩江,编写大秦律法。

秦律出,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黎民,莫敢不从。犯罪案件,令行禁止。

或是太过执着削弱贵族权利,秦法过于严苛。

轻罪者,全家连坐。中罪者,满门抄斩。大罪者,九族株连。

皇族无特权,百姓不敢言。

(唐国篇)

秦氏一公子,周游各地。游至某处,见一民女生的好看,竟是将其强暴。后被其兄寻到,活活打死。

李姓家族居此地,有护卫之责。秦氏公子,行禽兽之流,为众人不齿。为人兄长,又何错之有。

李姓家族遂将行凶者私放,赠予其银两,逃至他处。

按大秦律法,护卫不当,私放囚犯,家族必是株连。

李姓家族,乐善好施。遵纪守法,更是声名远播。到最后,却要落得满门抄斩。

时一豪杰进言:秦律严苛,置我等死地,何不反?

众人再三斟酌,不忍老幼杀绝,于是孤注一掷。

制造秦氏公子为沉船死亡,李家护卫也是尸骨无存。

天灾,非人为。散重金,李姓大族得以死里逃生。

之后,李家慢慢将家族迁回老宅,广交好友,暗中联络有志之士,意图大业。

进言豪杰——吕家先祖吕道洪,为人高尚,快语直言,一番剑艺超群。因其曾舍身相救李主,李主奉其为兄长,二人情同手足。此人,在江湖中,颇有声望。决定反秦后,吕道洪周游各地,明则光交好友,实则联络志同之人。

秦律严苛,自有风声走漏。

有小人密报知县,李家庄聚众谋反,亭长也与其沆瀣一气。知县魏光友佯装大怒,却在半夜割掉泄密者头颅。魏光友年轻落魄时,携母乞讨,曾受恩于李家,才有今日知县。

李以迅速发展,成为北方一带势力。

李氏势成,秦国当其流寇所为,拨银两让地方剿之,却不想金银尽数落入李氏。

庙堂之高,自然看不得如此之远。

之后数年,李氏雄霸一方,扩充兵力,攻下无数城池。

李主与吕祖,先后攻占长清,雁门关,具天险自重。

秦皇朝,先后二十万大军,战死沙场。

秦国,虽有百万雄兵,但也是无计可施。

武神白琼,镇守江西,威慑楚国。

蒙余将军,拒外敌以北。

两地,近年来小战不断,撤兵已无可能。

大秦霸主,陷入两难,无完全之策。秦皇更是气得卧榻在床。

适逢此时,李主遣门客出使唐国,称:“愿与秦国结盟,行诸侯之礼,年年朝贡,镇守南境,同时,归还长清关外八座城池”。

秦王无良策,左相李冰言:金银贡品应换成铁器,如此可削弱李匪军力;允其抵御南地之境,王上可以抽调此处兵力驻扎江北,训练水师,提防楚江王反扑。

右相秦羽言:李相所言极是,若水师有成,大将军白琼(武神)亦可抽身北上,报李匪今日之仇。

闻言,秦王大喜。半响,皇令出,附:李家不可称王。

据此,大战平息。秦国丢失雁门关,长清关。李家纳贡,秦王在,不称王。

李家雄踞一方,稳坐神州以北,版图不断增加。

三年后,秦王驾崩,新帝登基。

同年,李家建国,李青称王,定都长平,国号大唐,同时,不再向秦皇朝纳贡。

知县魏光友,封宰相,居唯一相位。赐魏家免死金牌。

吕家先祖吕道洪,拒“一字齐肩王”,封护国大将军,世袭罔替。赐吕祖——君子剑,赐吕家免死金牌。

之后,秦国历代皇帝以唐国此举为耻,誓要灭掉大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