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子赵1六十二

花子赵一遇上了一个怪人,一个让花子赵一十分头疼的人。花子赵一也算是见多识广了,这么多年来流浪各地,可是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怪的人。花子赵一差一点没有忍住,真的想把这个人狠狠地揍一顿,然后丢进黄浦江里面,让他永远消失。

当时的上海已经是亚洲地区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甚至于已经成为了东亚第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还有他们使用的千奇百怪的外币,让上海老百姓眼花缭乱。不过在上海大家使用最多的货币,还是本国货币。当时的法定货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旧币,也就是金属币,还有一种就是政府发行的纸币。纸币的面额越来越大,上海的老百姓一般不会使用,也不容易保管,大家喜欢使用金属币。

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辛亥革命发生以后,最初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币制及货币流通一时呈现十分混乱的局面。当时通行的银元就有10多种,其中外国银元有鹰洋、站人、本洋等;本国银元有广东、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种龙洋和吉林币、东三省币、奉天币、造币厂币、北洋币、大清银币等。由于银元种类繁多,各地钱庄借机对各种银元价格抬高或抑低,从中渔利,不仅使人民遭受经济损失,而且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严重阻碍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

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

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先后由造币总厂袁大头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这种新银币,式样新颖,形制划一,重量、成色与法定重量均不逾3‰。所以发行以后,人民乐于使用,不论通商口岸及内地,均能顺利通行。

尽管这个时期银元本位制度和十进位的银铜辅币制度未能建立起来,但在国内流通界却发生了一个凸显变化。这就是国内流通界本国银元趋于统一,“袁头币“成为银元流通中的唯一主币。就是说,清朝末年各地流通的成色杂乱的银元,以及深受外商银行支持的并借以居奇的鹰洋,都逐渐从流通中被排除而趋于消失,而“袁头币“则成为国内一切支付大小交易中起唯一主币作用的银元。这一变化,无疑是我国近代货币流通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

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仍是以银元为主、两元(银两、银元)并行、银元铜元和纸币并用的货币制度。关于银元、铜元的流通情况前面已作了论述,下面着重介绍纸币发行和流通中的有关问题。除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和一些商业银行发行钞票外,各地方银行及官银钱号仍与清末一样,皆继续发行各种纸币。特别是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财政无着,因而皆以发行纸币作为筹款手段。如辛亥革命后,广东省宣布独立,推举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成立军政府,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财政困难。为了应付当时的财政支出,除向港商借到40万元外,军政府印发通用银票1900万元,其中票面5毫的100万元, 1元的600万元,2元的200万元,5元的1000万元。此票正面印有“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通用银票“文字,中间印币值若干元,右方是陈炯明像,左方为军号、指挥刀、步枪等。背面上端印有“此票准随时换现银“八个字,中间自右至左直写“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大都督通布“。军政府在发行银票时规定:“一、凡纳钱粮饷项等,一律照纸面所列额数通用,不准留难;二、此票发行两年后,由军政府财政部备现银任由随时携票换回;三、如有伪造假票同谋行使者,均应律重罚不贷。“据初步统计,民国二、三年间,各省纸币发行总数约有16300万元。纸币滥印滥发的结果,促使物价上涨,地方纸币普遍贬值,平均市价仅为面值的七折左右,不少地方的纸币贬价一半。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

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29年,总发行量超过7.5亿枚。该系列币分别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成色分别为89.1%、84.5%、80.4%和82.5%;该币的外环主要是直齿边,另外,还铸有少量工字边和花齿边。

清代国币称为龙洋,以银币为主币,主要有光绪元宝、大清银币、宣统元宝等,总重量为(26.3--27克),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克),其含银量89%进行铸造。

清朝灭亡之后,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北洋政府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便决定铸发国币。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由此而来。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以大总统令形式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其主要内容是规定钱币的铸造发行权归民国政府所有,原先的各个官局所铸造发行的1元银元,由民国政府兑换并改铸,在一点的时期内,承认它们的价值等同于国币1元的价值。国币中的主币是1元银元,其重量是库平纯银6钱4分零8毫(钱),材质是银占89%,铜占10%,锡占1%,一枚成品银元的重量是7钱2分。规定国币种类有银币4种(壹圆、中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国币条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袁大头“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

当时钱币的换算关系和人民币一样,以十进位,1元等于十北洋造币厂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自从《国币条例》公布以后,天津造币厂就开始铸造袁大头1元银元,后来,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也都开始陆续铸造发行袁大头银元。由于袁大头1元银元币型规整,图案新颖,有明确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识别,因此,袁大头银元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并很快在全国的范围内流通。因袁大头壹圆银币币型划一,成色、重量有严格规定,很快受到了社会认同和接受,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龙洋,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

其实金属币流行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第一,是因为中国老百姓的惯性思维的影响。中国老百姓经历了数百年的封建统治社会,已经习惯使用铜钱。在古代只有官员或者是有钱人才会使用金银,老百姓手里只有铜钱这种小面值的货币。手里握惯了圆圆的硬硬的货币,实在不喜欢使用软绵绵的纸币。

第二,当时金属币不容易仿制,不会出现假钱。老百姓不用担心手里的钱不能用,也不用担心收进假钱。相比之下纸币或者是外币,不但花样繁多,而且容易有假钱,老百姓真的分不清楚。所以上海的老百姓宁愿要金属币,也不要纸币或者是外币。

第三,当时绝大多数的是老百姓工资都不高,生活水平也不高,不需要使用大面值的纸币。一些小商小贩甚至于找不开大面值的货币。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小商小贩,都喜欢使用银元和铜元结算。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不会算数。纸币上的数字对他们来说很困难,为了防止算错或者是看错,他们还是喜欢使用容易区分的银元和铜元。

第四,老百姓喜欢使用金属币,还和重量有关系。无论是结算工钱,还是使用货币的时候,是因为金属币有分量,可以让人有存在感和满足感。举个例子好了,一个在工厂上班的成年男性,一个月最多十五到二十块大洋工资。要是结算的时候用纸币的话,轻飘飘的一两张就完了,让人感觉到很失落。要是换成有分量的金属币的话,十几块袁大头,一把铜元。不但手上有分量,而且丁零当啷的,光是声音都很好听。当花钱的时候,花纸币没有一点感觉,要是拿金属币的话,就会让人感觉到分量。这样的话就会让出钱的人感觉到赚钱不容易,花钱当然也要省着点。

第五,上海有太多的小偷和强盗。他们不但人数多,而且手法千变万化。要是大家都是用纸币的话,起码有一半人领工资后马上会被偷被抢。轻飘飘的纸币就算被偷了,主人也可能不知道。金属币就不一样了,不但有份量,而且需要抓在手里或者是放在袋子里面。这样的话,就算小偷想偷钱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就算小偷偷到了钱,主人也会马上发现不对劲。为了防盗和安全,上海老百姓也喜欢使用金属币。

第六,就是保管的问题了。上海老百姓文化程度不高,住的地方也比较杂乱。一些年纪不大的孩子经常在一起打闹,有时候会损坏一些东西。为了防止孩子嬉闹破坏东西,或者是把纸币当作玩具玩坏了,大家都喜欢使用金属币。纸币还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破损和水洗。一旦破损或者是洗坏了的话,纸币就不能正常使用了。金属币就没有这种担心了,只要金属币没有彻底损毁,就可以正常使用下去。

第七,金属币面值小,容易使用和结算。从袁大头一块面值开始,到面值最小的一厘铜元,面值不但齐全,而且容易区分。只要使用的人有常识,就可以分清楚面值的大小。就算是瞎子,也可以用摸的方式,分清楚面值大小。除了购买大件商品或者是极少数的东西,一般使用金属就可以正常结算了。不但容易结算,而且一般不会算错,又容易保管和携带,所以大家都喜欢使用金属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