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摆烂的官家

“回海学士,在下已经和盛家六姑娘定亲了。”李安说道。

“可是积英巷盛家?”海文仁问道。

“正是。”李安点了点头。

“盛台任老夫也有耳闻,为官清廉,能力不俗。你倒是找了个好岳家啊。”海文仁笑道。

苏家父子都说了一些各自的见解,李安只是偶尔说了几句,把表现的机会让给了苏家父子。

“王卿家所书卿家也看了,朕也知道王卿家所奏属实,然而如今朕的心思都在储君人选上,实在无心他顾。”官家说道。

早年推行改革,一方面是因为宋夏战争中暴露出了很多弊端,让他意识到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剩余大部分的人,要么给个散官,等待空缺,要么下放各地做一些县属官。

回去的路上,苏轼和李安同乘一车,笑着说道。

加上当时的官家正值壮年,想要励精图治。

但是他所有理想抱负,随着儿子夭折,全都消散了。

“不知陛下因何烦心?”海文仁问道。

“你就别自谦了,以你的才学,一个乡试哪难的倒你。”苏轼反而对李安很有信心。

“子瞻过誉了,今年的乡试能不能过还不知道呢。”李安摇头道。

“对了,这段时间你记得好好准备上元诗会,海学士对你称赞有加,必然会在官家还有朝中一些大臣面前夸赞。到时候你肯定会名扬汴京,若是不能展露一定的才学,就辜负海学士一片苦心了。”苏轼说道。

后面想再次推行改革,一方面是不甘心,最重要的还是想把一个强盛的大宋交到自己的儿子手里。

那些中榜的,总不能才学都比苏洵高吧?

科举才学只是一方面,临场发挥和运气也占了很大因素。

官家从桌上拿起一道奏折,递给边上的内侍,说道:“拿给海学士看看。”

改革也不一定会成功,他又没有子嗣,何必冒着晚节不保的风险来推行改革呢。

龙图阁是宫中一处藏书和官家理政的场所,也就是俗称的御书房。

结果呢,会试的时候还不是落榜了。

一一一.二五三.二一七.二

这竟然是一封请求官家对大宋建国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的奏折。

海文仁在石林中的声望很高,被他夸赞,确实可以让李安短时间声名鹊起,但若李安不能展露相应的才学,不仅没多久名气就会消失,就连海文仁都会受到非议。

只要他能展露才学,又有海文仁举荐,以后真的金榜题名,不说进翰林院,去秘书省当个校书郎还是有机会的。

海文仁打开奏折看了起来,当看到其中的内容,目光一凝。

这话倒不是客套,海文仁对于官场那种拉帮结派很是看不上。

苏家父子和李安离开后,海文仁本想回房睡一会,宫里却来了内官,说官家召他入宫。

“虽然如此,但卿家一年忙碌到头,难得有闲暇陪伴家人,朕实在不忍心打扰。这次召你来,也是朕碰到了件烦心之事,想听听卿家意见。”官家说道。

“嗯,我明白!”李安点了点头。

中午招待苏家父子和李安,海文仁也喝了不少酒。

李安即便又过目不忘之能,也没有太大把握能一次考中。

李安又不打算靠当官捞钱,去地方当属官哪有在汴京来的舒服。

更重要的一点,被海文仁看重,即便他考不中科举,也有机会当官。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