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章对阵太后

祯贾帝走了第三年,祯祥帝就吵着要封聪儿为后。

高太后听了很不高兴。

那么,祯祥帝还没有立后,为什么吕国就有了太后呢?

因为吕国发生的历史比较久远,当朝认为,只要皇帝结了婚,那么原来的皇后就可以称为太后。

而不是后来封建王朝制定的,只有皇帝立了后,原来的皇后才叫皇太后。

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这里的故事就会顺理成章了。

既然祯祥帝提出立后问题,作为一直扶持祯祥帝的高太后,自然就要出面劝解,并且还要给出一个正当合理的理由。

“祯儿,立后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严肃的国事,需要众臣朝议才是,而不是祯儿说了算。是否把聪儿封后,那要众臣说了算。”

高太后很平静地向祯祥帝做解释。

他知道,祯儿并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她都会对祯儿心平气和,和颜悦色。

“母后,守孝三年已过,理应是立后的时候。

照您这么说,孩儿的事自己也做不了主了?那天下百姓没有母后的日子怎么过呀?家不能一日无母啊!”

祯祥帝对高太后的话不能理解,就急着向母后晓之以理,说明情况。

“祯儿,我们守孝3年不是也没有立后吗?我们不是也一起过来了吗?这怎么能叫天下百姓没有母后呢?

退一步说,即便没有母后,不是还有我这个太后在吗?太后不就是原来的母后吗?怎么能说天下没有母后呢?”

高太后听了圣上的话,觉得有必要再做解释,所以,就耐着性子身体力行的说道。

其实,3位夫人当中,管夫人是最美的。

祯祥帝早已经被她那美貌、才学、母仪天下的那种雍容典雅的气质所折服。

他常常想,或许聪儿家族和他母亲家族,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否则,怎么可能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呢?否则,怎么可能会有如醉如痴,如此这般的诱惑呢?

祯祥帝3岁过继给高太后,这事他是最清楚的。

当年高太后就像现在的郑夫人一样,也不能生养,她的身边没有半个儿女。

所以,按照大吕朝纲就把西宫里的他,过继到祯贾宫高太后,取名祯儿。

可是后来,他贵为太子,就连自己都没有能力,来拯救自己的亲生母亲。

母亲含冤打入牢狱之后,整日过着生不如死,丧尽尊严的日子。

后来母亲究竟死于谁手,连他自己都不清楚。

高太后一想起这些往事就不寒而栗。她最担心自己也重蹈祯儿母亲的覆辙。

往后的日子,祯儿只好唯高太后是母,言听计从,缩手缩脚,过着被人裹挟的日子。

而高太后则母以子贵,凌驾于他这个国君头上,操弄着大吕朝政。

登基3年的祯祥帝,现在已经到了18岁的年纪。

为了表面迎合祯祥帝,在高太后主持下,专门召集大臣进行了立后朝议。

朝议的结果,当然要符合高太后的心意,因此,令祯祥帝万分失望。

理由非常简单。

南疆告急,北疆危机,国难当头,朝政动荡。立后一事,不合时宜,日后再议。

就这样,这一个“日后再议”,一晃又是3年光景。

自己的事情,自己居然做不了主,祯祥帝整日闷闷不乐。

于是,便常常借故往管夫人那里跑,以获得暂时的慰藉与安乐。

既然立后自己做不了主,那就要改一改夫人居室的名字。

那些老掉牙的雅居名称,让他看了很不舒服。

改一改雅居名字总可以吧?

于是,他查阅资料,追溯历史,仔细研究,认真推敲,终于拟好了三个名字——祯祥宮、祯福宫和祯祺宫。

这些名称都是祯字辈儿的,听起来焕然一新,叫起来吉祥如意。祯祥帝对这3个名字非常满意。

认为这是他才干和智慧的最高提现。如此美名,定会传世流芳。

于是他趁着宠幸聪儿,讨好聪儿的机会,拿来专供聪儿挑选。

“圣上,小女无才,还指望圣上恩赐吧。奴婢感恩就是了。”

聪儿故作谦虚礼让的姿态,对圣上的安排,言听计从,百般温顺,以博取圣上欢心。

其实,她心里非常清楚,也知道该怎么选择。

这才是她的聪明之处。

“呵呵,女子无才便是德。聪儿厚德仁爱,福祉天下,那就选祯福宫吧。来人,明天给朕挂上。”

“是,领命!”

守卫立刻答应道。

祯祥帝左臂拥着聪儿,含情脉脉地盯着美艳可餐,笑融冰雪,稚嫩鲜亮的容颜,右手在聪儿腮边划过,为她钦定了管宫的名字。

足见祯祥帝对管夫人是多么得一往情深。

“谢主隆恩!圣上万福吉!”

聪儿见圣上那么顺从自己,钦点宫名,心中喜欢有加。

祯祥帝心领神会,顺从地拦腰托臀,抱起聪儿……

于是,火星四射,地动山摇,世界销魂,宇宙升腾。

就这样,聪儿在祯福宫里一晃,又挨过了整整3年。

那是何等的煎熬与心酸,又是何等的苦涩与漫长啊。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南疆告急,对于祯祥帝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是提醒他国难来临。

这个时候没有半点退路,只有积极应对,及时备战,战略打击。

二是提醒他立后来临。

因为从上次提出立后到现在,又过了整整3年。

日子如白驹过隙,需要倍加珍惜,这次一定不能错过。

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之人准备的。

第一个提醒他无论如何是必须办好的。第二个提醒是他一生中最渴望得到的。

但是,正如上次朝政商议的那样,要想立后,首先必须做到边安定,国内稳定,民心安宁。

因此,祯祥帝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不能说出的那份无奈,以最大的热心,最大的决心,最大的力度来解决南疆问题。

只有把南疆问题迅速地解决好,才可能迎来立后的大好时局。

从祯祥元年他15岁,到祯祥6年他21岁,又过去了整整6年。

祯祥帝已经安耐不住这久远的寂寞和无奈了,他等得有些艰辛与酸楚,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于是,他通宵达旦,日理万机,与高太后,与各位大臣,展开了积极的富有创意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战略、重大行动。

他乐观地认为,南疆已经部署了一些时日,也许很快就会捷报频传。

那样就说明南疆危机已经得到有效解决。

所以,立后之事只能提前,不可错后。

于是,他迫不及待直奔祯贾宫,向母后再次提出立后问题。

时光荏苒,沧桑岁月。

不论是宫内还是宫外,不论是朝里还是朝外,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很多人事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重大变故。

祯祥帝估计南疆的局势,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翻转,副帅管疆一定会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到时候孟蹄代替管疆接过副帅,管疆立功归来取代郑须,担当守军统领。

他女儿聪儿依势再被立为皇后,那样无论对于皇家,还是对于管家,都是双喜临门的重大喜庆。

令人遗憾的是,高太后并不是这么想的,也并不会买他的帐。

与高太后团结一致的左相要固、右相左项、守军统领郑须、南疆统帅吕昌等人,都不是这样想的。

高太后最关注的就是南疆问题,然后才是立后问题。

她认为,假若南疆不保,北疆、西疆,甚至东疆,都会因南疆问题而引发不测或意外。

边疆稳定与否,不仅是一方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大问题,是全方位的大问题。

不得不服,姜还是老的辣。

相比之下,祯祥帝想得太天真幼稚了。

完全算不上一位称职的圣上,合格的国君。

问题的关键是,祯祥帝脑袋里还是一片糊涂的时候,宫内3位夫人的实力对比,都已经悄悄地发生了逆转,甚至是颠覆。

而主宰这场逆转和变局的,恰恰不是祯祥帝,而是幕后精心策划的高太后及其同僚。

高太后对于他这个皇帝儿子,并不是完全放心的。

因为,他毕竟是她的养子。

高太后所要的结果,是按照她的个人意志去办事,是按照她指定的路线去航行。

朝廷上下,每向前推进一步,都要围绕她的个人意志去进行。

而不是祯祥帝异想天开的,一国之尊的一言之堂,他的羽毛远未丰满。

尽管他已经支撑了6年多朝政,但是,高太后对于最高层权利的掌控,一刻钟都没有放松。

她对朝廷上下,对于朝政大局,已经完全布局到位。

她现在最头痛最焦虑的就是,尽管吃遍各地名医的保胎药很久,但是,侄女郑慧的肚子就是不争气,进宫6年老实不能生育,更不要说生下续后的男儿了。

不过,现在既然祯祥帝又重提立后之事,她也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毕竟她已经推过一次了,并且到现在又过去了3年。

目前已经是祯祥6年的秋天了,准确地说已经临近寒冷的冬季。

这个时候,祯祥帝错误地估计了立后的局势。

而对于高太后来说,立后的布局,她已经没有悬念。

所以,这次她并没有拒绝祯祥帝提出的立后问题。

“祯儿,立后不是小事,是要拿到朝廷之上朝议的。”

高太后太聪明了,她居然把立后当做朝政之事,以此转移她与祯祥帝之间的矛盾。

而这样的借口,祯祥帝又不好再说什么。

“母后,这等事情也要朝议吗?不,我选定聪儿了。”

祯祥帝听高太后说,立后之事还要进行朝议,心里一万个不高兴。

因此,爽性跟母后摊牌了。

“祯儿,现在你已经不属于自己,也不仅仅是我的祯儿,你现在属于吕国。

既然属于吕国,那就是国家之事。既然是国家之事,那就要拿到朝堂之上去选择,那就要集体做出决断才是。”

高太后说话很有逻辑,滴水不漏,根本不给祯祥帝辩解的机会。

“不,祯儿不属于吕国,祯儿就是祯儿,祯儿不要当皇帝了。”

祯祥帝听高太后仍然据理力争,坚持她的观点,非常气愤地向母后施压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